1、治療前相關指標基線檢測
1)生化學指標, 主要有ALT、AST、膽紅素、白蛋白等;
2)病毒學標誌, 主要有HBV DNA和HBeAg、抗-HBe;
3)根據病情需要, 檢測血常規、血清肌酐和肌酸激酶等。 如條件允許, 治療前後最好行肝穿刺檢查。
2、治療過程中相關指標定期監測
1)生化學指標, 治療開始後每月1次、連續3次, 以後隨病情改善可每3個月1次;
2)病毒學標誌, 主要包括HBV DNA和HBeAg、抗-HBe, 一般治療開始後1-3個月檢測1次, 以後每3-6個月檢測1次;
3)根據病情需要, 定期檢測血常規、血清肌酐和肌酸激酶等指標。
3、預測療效和優化治療
有研究表明,
國外據此提出了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路線圖概念, 強調治療早期病毒學應答的重要性, 並提倡根據HBV DNA監測結果給予優化治療。 但是, 各個藥物的最佳監測時間點和判斷界值可能有所不同。 而且, 對於應答不充分者, 採用何種治療策略和方法更有效, 尚需前瞻性臨床研究來驗證。
4、密切關注患者治療依從性問題
包括用藥劑量、使用方法、是否有漏用藥物或自行停藥等情況, 確保患者已經瞭解隨意停藥可能導致的風險, 提高患者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