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在全神貫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你生氣或者馬上終止他, 他就大發脾氣, 大哭起來。 這些自主性的行動以及相伴隨的自主性的感覺, 是兒童一生成長的重要基礎, 過分的保護或阻止, 會導致寶貝在今後應付世界的過程中, 出現懷疑與羞怯。 自由與限制, 父母教養的要有潛規則。
父母對寶貝的有效教養, 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們對寶貝設定限制的能力。
如果從寶貝開始可以自己行走起, 父母就建立起正向的支持性的明確限制, 並在任何的情況下保持一致。 寶貝渴望冒險的勇氣引導著他進行探索,
對寶貝所作的限制實際上並不是要捆住寶貝的手腳, 而是要對這個好奇的探索者以及他的環境加以保護, 讓他在給定的界限內放開手腳、更好地發揮自己。 例如, 處於學步期的寶貝在穿過街道或停車場的時候不想拉住大人的手。 父母應該態度堅決地做出限制:只有拉著手才能穿過街道和停車場, 沒有別的選擇。 讓寶貝學習樂意接受規則, 並且喜歡去瞭解如何運用規則。
父母需要確定, 寶貝的什麼行為是不能允許的, 並要做到始終堅持這樣的限制。
對於不同的家庭和寶貝不同的成長階段, 所採用的做法可以各不相同。
當難以避免的事情發生的時候, 父母要想盡一切方法堅定地轉移他的注意力, 用其他東西來吸引他。 對寶貝有所限制會給整個家庭帶來好處。
${FDPageBreak}
父母限制寶貝的目的, 是讓他們學會適當的行為而不是為了懲罰。
並且, 父母的限制是符合寶貝的年齡發展狀況的, 既不會要求太多也不會多於放縱。 如果父母對寶貝的行為限制是適宜而又有效的, 那麼寶貝的內在自主性會獲得較好的成長。
例如, 我們已經準備出門了, 寶貝正在玩玩具玩得起勁, 母親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寶貝硬抱了出來, 這個2歲大的寶貝吵鬧著、掙扎著……
當我們試圖把哭鬧、掙扎著的寶貝抱出門的時候,
寶貝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他們的感受、想法、行為與成年人是不同的。
一個2歲的寶貝跑到外面的路上去, 只是要去把他的球撿回來, 想法突然間產生之後, 緊接著就是行動, 中間不會有任何的思考。 如果一個寶貝非常喜歡小夥伴的某個玩具, 他就會去把它“拿”來。 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後可能會停下來, 掂量一下所要採取的行動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符合規範與道德, 而寶貝往往不會這麼做。 例如, 在桌子下爬來鑽去的子仁或許是覺得好玩而這麼做, 因為坐在兒童椅上實在不是他的所願, 並且他也不可能安靜地坐在那裡聽大人們說話。 所以, 我們需要學習“先想寶貝所想”。
如果父母在做出決定時首先從寶貝的立場考慮, 那麼對他們的教養就會具有很好的效果。
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最初我們總是感到擔心,害怕會讓寶貝們控制了我們,因為我們覺得寶貝小不懂事,我們只需要教育他們聽從大人的話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就行,也許我們自己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長大的,我們的父母總會說“我是你媽,才會管你……”於是,我們今天也用相同的方式去教養自己的寶貝。然而,我們發現顧及寶貝們的觀點實際上有助於對他們加以監督和管理。
瞭解寶貝成了我們懂得如何去教養他們的關鍵,他們知道是我們在起著主導作用,因為我們會幫助他們成為聽話的寶貝。爸爸媽媽最瞭解他們,在他們心裡和我們心裡對這一點都確信無疑。
如果父母在寶貝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寶貝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
那麼,這種親子關係是良性的,是相互支持、相互接納的穩定關係。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的親子關係是不穩定的,寶貝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例如,當子仁聽到“小姐姐坐得好”時,那也就表示“我不如別的寶貝好”……父母常常會不自覺地說“你看XX會講故事”,“XX會自己吃飯”,“XX的畫畫得真好”……這種方式會讓寶貝產生羞愧,感覺父母並不全然地對待自己,父母愛的前提是“我要比別人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小的時候對父母的要求做出妥協或遵從,到寶貝11-12歲時,也會產生大的親子關係衝突,因為在寶貝的心裡,對父母的信任是有條件的。
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最初我們總是感到擔心,害怕會讓寶貝們控制了我們,因為我們覺得寶貝小不懂事,我們只需要教育他們聽從大人的話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就行,也許我們自己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長大的,我們的父母總會說“我是你媽,才會管你……”於是,我們今天也用相同的方式去教養自己的寶貝。然而,我們發現顧及寶貝們的觀點實際上有助於對他們加以監督和管理。
瞭解寶貝成了我們懂得如何去教養他們的關鍵,他們知道是我們在起著主導作用,因為我們會幫助他們成為聽話的寶貝。爸爸媽媽最瞭解他們,在他們心裡和我們心裡對這一點都確信無疑。
如果父母在寶貝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寶貝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
那麼,這種親子關係是良性的,是相互支持、相互接納的穩定關係。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的親子關係是不穩定的,寶貝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例如,當子仁聽到“小姐姐坐得好”時,那也就表示“我不如別的寶貝好”……父母常常會不自覺地說“你看XX會講故事”,“XX會自己吃飯”,“XX的畫畫得真好”……這種方式會讓寶貝產生羞愧,感覺父母並不全然地對待自己,父母愛的前提是“我要比別人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小的時候對父母的要求做出妥協或遵從,到寶貝11-12歲時,也會產生大的親子關係衝突,因為在寶貝的心裡,對父母的信任是有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