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一個家庭的未來,
父母的心頭肉,
作為父母的都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心肝受到疾病的折磨,
但是有些寶寶非常的不幸,
偏偏被癲癇這種疾病給纏上了,
讓很多的家長朋友頭痛不已。
那麼針對寶寶癲癇患者究竟該如何正確的用藥呢?
   1.注意嚴格遵醫囑服藥,
勿擅自加量或減量
  癲癇病患兒需要長期的服藥治療,
在這期間有的患兒家屬擔心長期使用抗癲癇藥物後的毒副作用,
少服或漏服抗癲癇藥物,
但劑量不足不僅影響藥物的療效,
而且延長了病程,
甚至會使癲癇反復發作,
從而發展為難治性癲癇。
有的患兒家屬則是在患兒出現癲癇發作後自行加大藥物劑量,
從而出現中毒症狀;甚至有的家長認為藥物療效不佳擅自停藥等。
其實堅持治療十分重要。
即使服用中藥或伴發其他疾病,
也應徵得醫生同意才能改變。
因此患兒及家屬應知道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
要正確對待疾病,
不能隨便更改醫囑。
 
 近期不良反應
  出現的近期藥物不良反應有神經系統異常、胃腸系統反應、引起藥疹等常見不良反應。
神經系統異常包括嗜睡、疲乏、共濟失調、行為障礙、思維障礙、興奮、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
常發生在治療開始階段,
而且與劑量相關,
大多於2周內減輕或自行消失,
亦可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而減少不良反應。
抗癲癇藥物引起胃腸系統刺激症狀常常也出現在開始治療時,
可表現為噁心、嘔吐、納差、腹瀉等,
飯中或飯後服藥或改服腸溶衣劑型是較好的解決辦法。
傳統抗癲癇藥物以卡馬西平引起藥疹為常見,
在新型抗癲癇藥物中以拉莫三嗪為最常見,
其中重型藥疹的發生均因發生藥疹後未及時停藥,
由輕型進展為重型,
包括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和重型多型紅斑型藥疹,
此時應立刻停用可疑致敏抗癲癇藥物,
可給予抗組胺類藥物以及要防止繼發感染,
及時就醫。
 
 遠期不良反應
  出現的遠期藥物不良反應可會有骨損害、影響認知功能、肝受損、體重增加或減少等。
患者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
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卡馬西平可致骨密度降低及繼發性骨折危險增加,
引起骨損害的主要機制可能是誘導肝酶,
引起維生素D3的分解代謝加速。
因此在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時,
應定期檢測骨代謝相關指標,
必要時加用鈣製劑及維生素D劑輔助治療;對小兒認知功能的影響比成人要明顯,
影響認知功能主要集中在神經運動速度、注意力、知覺、記憶力幾個方面,
傳統抗癲癇藥物中丙戊酸鈉影響最輕,
新型抗癲癇藥物較傳統抗癲癇藥物對認知功能的損害輕,
但有關托吡酯影響認知功能的報導較多,
目前建議緩慢加量,
減少不必要的多藥治療,
並有條件地進行血藥濃度監測,
以儘量減少認知功能的損害;抗癲癇藥物可以出現肝功能受損,
尤其丙戊酸鈉可引起肝功能衰竭,
其中3歲以下的兒童風險最大,
目前還是缺乏特定的檢查項目預測此嚴重的不良反應,
但一些可反映蛋白合成的檢驗項目如凝血酶原時間可能具有實用意義;丙戊酸鈉常導致體重增加,
有可能比較顯著,
因此所有患者在接受丙戊酸鈉治療前都應瞭解這種風險的存在,
關托吡酯可出現體重下降。
 
 
 特殊不良反應
  苯妥英鈉常常會發生齒齦增生,
並且兒童的發生率高,
應加強口腔衛生和按摩齒齦。
關托吡酯對伴有潛在腎石病因素的患者可能有增加腎結石形成的危險,
足夠的飲水可以減少腎結石發生的風險;還可出現少汗或無汗、低熱,
尤其在≤6歲、夏天以及劑量較大的時侯更容易發生,
同樣保持適當的飲水量及減少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與發熱有關的不良事件。
警惕抗癲癇藥物引起的造血功能抑制,
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
  
 2.注意正確服用抗癲癇藥物
  癲癇治療的長期性決定了抗癲癇藥不能停服,
如忘記或漏服,
可在下一次服藥時補上,
使每日劑量保持恒定,
以維持穩定有效的血藥濃度。
但對於短衰期的藥物如地西泮類,
最好不要兩次藥物同服。
  緩釋片不可研碎服,
如德巴金、得理多。
  飲食與服藥時間:胃內食物可能會稀釋或吸附藥物,
或者與藥物結合,
影響藥物吸收。
丙戊酸鈉餐後吸收延緩,
宜餐前服;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食物同服可增加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