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全面解析什麼是外傷後癲癇

外傷後癲癇系指由顱腦外傷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外傷與癲癇不僅在時間上存在先後關係、同時也必須存在因果關係。

一、根據初次發病的時間不同, 常將外傷後發作分為:

1、即刻發作:外傷後24小時內的發作。

2、早期發作:外傷後1天~1周之間的發作。

3、晚期發作:外傷後1周以後的發作。 只有反復發生的晚期發作才能稱之為外傷後癲癇。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外傷後癲癇發生率為4%~10%。 外傷後癲癇的發病機制:

外傷性癲癇的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Penfield和Erickson認為腦損傷後可出現一系列生化, 電生理及腦結構的改變,

導致癲癇灶的形成。 外傷後所引起的腦原發或繼發性損害, 均可造成神經元本身或其周圍的膠質細胞以及血管的改變, 因此促使個各腦細胞過度放電和異常的超同化。 這種改變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廣泛的。

二、從病理生理學方面來看, 癲癇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點:

1、顱腦外傷後紅細胞外滲、溶解和含鐵血黃素沉積於神經纖維網內, 與癲癇發生有直接聯繫。 血液引起癲癇發作的原因與鐵離子密切相關, 貼的氧化導致了氧、羥自由基及過氧化氫的生成, 進而引起細胞膜破裂及微環境的改變, 導致癲癇發作。

2、腦外傷後遺留的瘢痕在癲癇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 鋁粉注射到鼠大腦皮質可產生癲癇。

而用潑尼松龍或維生素缺乏飲食阻止疤痕形成可明顯減少癲癇發作。 但在癲癇已經誘導出後再給予潑尼松龍則癲癇發作頻率無明顯改變

3、動物實驗發現腦外傷後大鼠齒狀回門區神經元選擇性丟失, 齒狀回顆粒細胞興奮性明顯增高。

三、影響發作的高危因素:

1、顱腦外傷的嚴重程度: Annegers對4541例腦外傷患者進行了回分析, 結果發現顱腦外傷越重, 外傷後癲癇發生風險越高。

2、潛伏期長短:有晚期發作者外傷後癲癇發生風險大, 而早期發作並不會額外增加晚期發作風險。

3、年齡:Asikainen對490例患者進行了研究, 按年齡將研究物件分為三組, 第一組為7歲以下兒童, 第二組8~16歲, 第三組大於16歲。 結果:早期癲癇發生率三組分別為30.8%、20.0%、8.4%, 晚期癲癇32.7%、31.4%、18.9%。

故而認為年齡越小越易有早、晚期發作。 其他人也有類似報導。

4、硬腦膜完整性:多重度腦外傷患者, 如硬腦膜完整, 則癲癇發生率為7%~39%。 如硬腦膜有破損, 則為20%~57%。

5、損傷部位:顱腦任何部位損傷都可引起癲癇, 但額後、頂葉和彌漫性腦皮質損傷所引起癲癇明顯高於其他部位。 這可能與中央前後回神經元及其投射網路的特殊結構、功能有關。

6、其他危險因素:尚有24小時內的順行性遺忘、凹陷性顱骨骨折、顱內血腫等。

四、外傷後癲癇的症狀表現:

外傷後癲癇和其他原因所致癲癇症狀學相似, 因而外傷後可以發生各種類型的簡單、複雜部分性發作以及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 早期發作主要是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 而有外傷後晚期發作者大多數至少有一次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

大約1/4的患者會有複雜部分性發作。

五、外傷後癲癇的輔助檢查:

1、頭顱X線平片檢查

疑有顱骨骨折者應攝正、側位片。 枕部著力傷加攝額枕位片, 凹陷性骨折攝切線位片。 疑有視神經損傷攝視神經孔位片, 眼眶部骨折攝柯氏位片。

2、腰穿

瞭解蛛網膜下腔出血程度及顱內壓情況。 重型傷顱內高壓明顯或已出現腦疝徵象者禁忌腰穿。

3、CT掃描

是目前輔助診斷顱腦損傷的重要依據。 能顯示顱骨骨折、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出血、氣顱、腦水腫或腦腫脹、腦池和腦室受壓移位元變形、中線結構移位元等。 病情變化時應行CT複查。

4、MRI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通常不作MRI檢查。 但對病情穩定的彌漫性軸索損傷、大腦半球底部、腦幹、局灶性挫裂傷灶和小出血灶、等密度亞急性顱內血腫等,

MRI常優於CT掃描。

5、腦電圖

源於大腦皮質的癲癇波常為高波幅的尖波、棘波、尖慢波或棘慢波綜合, 位相一般為陰性;病灶深在者, 其波形多為尖波或尖慢波綜合, 波幅較低, 位相有時陰性, 有時陽性。 癲癇灶的定位, 除根據波形、波幅及位相之外, 尚應注意癇波出現的同步性。 兩個以上同步的癲癇波, 有時來自同一病灶, 呈現雙側同步的陣發性慢波, 一般認為中央系統發作, 或陳舊性癲癇。

六、外傷後癲癇的治療方法:

1、外傷後早期癲癇的預防首先應去除其誘發因素。 包括及時清除顱內血腫、整複凹陷性顱骨骨折, 同時及早使用脫水劑、激素等措施降低腦水腫。

2、預防性藥物治療:許多研究一致表明,抗癲癇藥物治療能夠預防早期發作,但不能降低晚期癲癇發生率。

3、藥物維持治療:對於有癲癇發作的患者,應按癲癇藥物治療原則進行治療。

4、手術治療:外傷後癲癇手術方式主要有:皮層腦電圖監測下腦膜-鬧瘢痕及其鄰近致癇灶的切除,前顳葉、海馬、杏仁核切除術,多出軟腦膜下橫纖維切斷術,胼胝體切開術,大腦半球切除術。

2、預防性藥物治療:許多研究一致表明,抗癲癇藥物治療能夠預防早期發作,但不能降低晚期癲癇發生率。

3、藥物維持治療:對於有癲癇發作的患者,應按癲癇藥物治療原則進行治療。

4、手術治療:外傷後癲癇手術方式主要有:皮層腦電圖監測下腦膜-鬧瘢痕及其鄰近致癇灶的切除,前顳葉、海馬、杏仁核切除術,多出軟腦膜下橫纖維切斷術,胼胝體切開術,大腦半球切除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