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通常不能在嬰兒的早期確定,
檢查主要依據是病史及臨床表現,
需要多個專業學科的共同聯合方能明確,
包括神經科醫師、兒童神經發育康復醫師、遺傳學醫師、心理科醫師等,
檢查的基本點在於病史和神經系統的檢查,
接下來將為大家介紹腦性癱瘓檢查的要點。
腦性癱瘓檢查主要包括兩類:
1.體格檢查
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對腦性癱瘓的診斷十分重要,
首先應明確肌張力情況,
正常、張力增高或張力減低;張力增高又可分為痙攣、僵直或張力障礙;痙攣性肌張力增高為速度依賴性,
可伴有上運動神經元受損的體征,
如踝陣攣、肌腱反射亢進、巴賓斯基征陽性、痙攣性無力等。
僵直型肌張力增高為非速度依賴性,
為多組肌群的同時收縮所致,
無固定體位或姿勢。
張力障礙性肌張力增高則表現為不自主的持續或間斷性的肌肉收縮從而出現扭動、重複動作和姿勢異常。
中樞性張力減退與周圍神經肌肉病變所致的張力減退不同,
前者肌力存在,
而後者肌力及反射均受抑制。
共濟失調在腦癱患兒中不常見,
出現應考慮遺傳代謝病可能,
如Angelman綜合征等。
除此之外,
還需檢查患兒前傾或仰臥位姿勢、頭部及軀幹支撐、手部靈活度等有助於診斷。
另外還可伴隨著其他神經精神症狀如智慧低下、認知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
大規模臨床研究顯示,
腦癱患兒僅百分之五十在1歲時得到診斷,
早期詳細全面體格檢查有助於早期及時診斷。
需要強調的是腦癱的運動功能評估需和康復醫師共同完成。
2.輔助檢查影像學檢查
包括頭顱超聲、頭顱CT和MRI等,
MRI在診斷腦癱的病因方面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同時排除其他可能的引起運動障礙的疾病。
通過MRI技術可以發現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九十的病因,
彌散加權成像、彌散張量成像和磁共振波譜分析等新技術的應用對病因學的診斷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