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記顏色只是表像
出生時, 很多人身上都會帶著各種各樣的胎記。 民間按顏色形象地分為“紅胎記”、“青胎記”……這樣分雖然形象, 但顏色僅僅是外在表像, 同一類顏色可能是不同疾病導致的, 同一種病也可能長出不同顏色的胎記。 因此, 我們應該對各種胎記有所瞭解。
紅胎記。 有些人稱之為“血管瘤”, 是脈管疾病的一大類, 現在學者們將之分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嬰幼兒出生時血管瘤不一定存在, 出生後發現, 會迅速長大;血管畸形一般出生時即存在, 短時間內沒有明顯的發展變化, 但隨著身體的立、臥,
青胎記。 包括4種情況:太田痣, 是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額部、眶周、顴部等)生長的藍色斑片, 不凸起, 沒有毛髮, 一般等到斑片穩定後開始治療;伊藤痣, 分佈於胸肩部, 其組織學和治療同太田痣;蒙古斑(又稱兒斑), 多見於臀部, 3~4歲可消失;藍痣, 有些色素痣由於色素及分佈異常, 呈現為藍色, 其治療以手術為主。
黑胎記。 黑素細胞痣, 大小不一, 面積大、有粗大毛髮的常被稱為“獸皮痣”。 這種痣由於位置較深, 除了較小的可以鐳射治療外, 其餘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褐色胎記。 常見的有咖啡斑、貝克爾痣、雀斑樣痣。
總之, 胎記僅僅是外在表現, 具體病理特點和治療效果差別很大, 發現後要及早到醫院就診, 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紅胎記, 健康的定時炸彈
胎記中, 最常見的就是紅色的嬰幼兒血管瘤, 多數在出生一段時間後發現, 出生後1年內(尤其前半年)生長迅速, 1~2年進入消退期。 雖然嬰幼兒血管瘤有自身的消長規律, 但其在生長期內可對周圍組織器官壓迫、侵蝕, 並誘發潰瘍, 造成以下損害:
1。 潰瘍。 嬰幼兒血管瘤潰瘍發生率為5%~21%, 引起持續疼痛, 患兒哭鬧不止、餵養困難, 還會引起出血及感染。
2。 容貌損害。 由於血管瘤對周圍組織的侵害, 潰瘍、感染的發生, 正常組織受到損害,
3。 功能損害。 有些腫瘤發展快, 體積較大時會擠佔周圍器官, 比如眶周的血管瘤可能影響視功能。 血管瘤繼發的嚴重瘢痕可牽拉周圍組織, 引起功能障礙。
嬰幼兒血管瘤在發現後一年內, 尤其是前半年發展迅速, 所以應在發現後儘早治療, 一般出生後7天即可治療。 一般採取鐳射治療, 有效率達90%以上。 初期可抑制血管瘤增長, 增生期可促進血管瘤的消退, 消除期可消退殘留的毛細血管擴張。 鐳射治療還可加速血管瘤潰瘍癒合, 減輕疼痛。 此外, 還可通過口服藥物、注射和外敷局部藥物、加壓療法、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