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面肌痙攣多系肝風內動, 血虛生風, 上犯清空, 致面部經脈、氣血流行失常而發病。 穴位埋線法有通經活絡止痙的作用, 可根據面肌痙攣的具體部位, 沿經絡循行線取穴, 治療效果較好。
穴位埋線法的主穴多取四白穴、地倉穴、巨髎穴;配穴多取陽白穴、絲竹空穴、攢竹穴、迎香穴、頰車穴等等。 操作方法:將3~0號醫用羊腸線剪成長約2~3mm的小段, 置入高壓消毒過的9號注射針頭的針芯內, 浸泡於75%酒精內備用。 將選定的穴位常規消毒, 醫者左手捏起穴位表皮, 右手持針快速刺入皮膚, 循經進到肌層, 將2寸毫針插入針芯,
埋線治療的同時可配合穴位注射治療, 常用穴位為風池穴、太陽穴、地倉穴、頰車穴、四白穴、迎香穴等等, 注射用藥多為苯巴比妥鈉0.1g加1%普魯卡因2ml, 或用丹參注射液2ml, 每次取2~3個穴位, 每個穴位注射0.5~1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