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的患病機制還是比較複雜的, 如果強迫症患者要治好強迫症, 就要對其患病機制有一定的認識, 不過, 直到如今, 關於強迫症的患病機制的討論, 還有很多種說法, 這些說法雖然都是假說, 但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
強迫症的患病機制是怎樣的
1、心理動力學假說
根據心理動力學原理, 強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發育的肛門期, 即在開始大小便訓練的時期。 這時期內要求順從與不受約束的對立引起兒童的內心衝突和焦慮不安, 使得性心理發育停滯而成為日後心理行為退化的基礎。
2、精神分析學說
佛洛德認為強迫症是病理的強迫性人格的進一步發展, 是由於防禦機制不能處理強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慮, 於是產生了強迫性症狀。
3、條件反射學說
巴甫洛夫以大腦皮層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來解釋強迫症的生理機制。
4、人格因素學說
約2/3的強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強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 主要表現為力圖保持自身和環境的嚴密控制, 他們注重細節, 做任何事都力求準確、完善, 循規蹈矩, 缺少決斷, 猶豫不決, 依賴順從, 固執倔強, 墨守成規, 寧折不彎及脾氣急躁。
5、社會心理因素學說
工作、生活環境的變遷, 責任加重, 處境困難, 擔心意外, 家庭不和或由於喪失親人, 受到突然的驚嚇等等。 在各種社會因素影響下被強化而持續存在,
溫馨提示: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如何, 對我們是否有強迫症有很大的影響, 根據研究發現, 當我們在自己家裡的時候, 出現強迫症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因為這是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 對於強迫症患者而言, 有一點不熟悉的因素存在, 都可能加重強迫症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