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頸部是腦中風的"發源地"

腦中風的禍根在頸部

據專家介紹, 導致腦中風發作的原因看似在腦內, 其實禍根在頸部, 絕大多數腦中風是腦血管缺血所引發。 資料表明, 60%的腦卒中的發作是由於頸動脈的粥樣硬化導致。 最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處, 其次為頸總動脈起始段, 此外還有頸內動脈虹吸部、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等部位。 一般認為, 頸動脈斑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引起腦缺血:一條途徑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 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條途徑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

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是腦卒中的高危人群。 因而, 治療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的目標是預防因動脈硬化斑塊脫落致動脈栓塞或頸動脈狹窄持續加重最終致頸動脈閉塞而造成的腦血缺發生。

三種治療方法 首選介入治療

臨床頸動脈狹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介入治療三大類方法。 在1954年Eastcott首先報導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 使之成為治療頸動脈分叉處狹窄病變的主要治療手段。 長期以來, 有關頸動脈狹窄疾病的治療中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存有爭議, 然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一直被認為是治療頸動脈閉塞症的金標準。 對於手術的高危患者, 如該患者伴有嚴重的合併症或有解剖學上的難點,

則手術死亡率及併發症的發生率會明顯增加, 而頸動脈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治療(CAS)成為治療這一高危人群的更佳選擇。

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血管再通技術, 它主要通過充盈球囊對狹窄段血管由內向外擠壓, 使血管壁發生斷裂損傷而達到擴張目的。 該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全身各處血管疾病, 如腎動脈、髂動脈、冠狀動脈等。 相對於其他血管疾病, PTA 在頸動脈狹窄應用進展較慢, 一是因為技術原因如PTA的操作途徑較複雜, 另一方面擔心併發症如血管破裂、栓子脫落造成腦梗死等。

中風偏癱先兆表現

中風偏癱的先兆徵象表現多種多樣, 最常見的有以下12種:

⑴鼻出血, 特別是頻繁性鼻出血。

⑵暫時的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

⑶頭暈, 特別是突然發生的眩暈;

⑷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暈倒;

⑸一側或某一肢體不由自主地抽動;

⑹出現嗜睡狀態, 即整天的昏昏欲睡;

⑺突然一側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活, 時發時停;

⑻噁心嘔吐或呃逆, 或血壓波動並伴有頭暈、眼花、耳鳴;

⑼突然出現一時性視物不清或自覺眼前一片黑蒙, 甚至一時性突然失明;

⑽精神改變, 短暫的意識喪失, 個性的突然改變和短暫的判斷或智力障礙;

⑾頭痛, 與平日不同的頭痛即頭痛突然加重或由間斷性頭痛變為持續性劇烈頭痛;

⑿肢體麻木, 突然感到一側臉部或手腳麻木, 有的為舌麻、唇麻或一側上下肢發麻;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 上面這些先兆徵象並無特異性,

即還有很多其它疾病也可出現類似症狀。 因此在出現這些症狀時, 要及時去醫院請醫生給予正確地診斷和治療, 千萬不能大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