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體的氣血是由脾胃將食物轉化而來, 故脾胃乃後天之本。 然而生活中的飲食不節、過食肥膩、憂思過度、偏食偏嗜、饑飽不均等都可能傷及脾胃。 學習、工作、娛樂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 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 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轉化為氣血能量。 可見脾胃的健康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 脾胃好不好, 可從以下幾個信號看出來。
信號:便秘
提示:胃熱
胃熱者, 食物殘渣下行緩慢, 水分易流失, 到大腸時已變得很幹, 從而導致便秘, 而與此相對的, 大便常不成形,
解決方法:便秘者可嘗試推腹法, 即一隻手放在左側肺部下緣, 另一隻手壓在上面, 用力均勻地按摩, 此法可促進胃腸蠕動, 加速食物殘渣的下行。 而腹瀉者可溫灸中脘穴(臍上4寸處)、足三裡穴(掌心按住膝蓋, 中指末端向外一橫指處)、關元穴(臍下3寸處)等穴位, 同時每天飲用1杯生薑大棗紅糖水來改善症狀。
信號:身體肌肉鬆弛肌肉少而肥肉多
提示:脾胃虛弱
如果一個人肌肉鬆弛、沒有彈性, 或肌肉少而肥肉多, 多因脾胃虛弱所致。
解決方法:脾胃虛弱者可經常運動腳趾和按摩小腿。
信號:嘴唇無光澤
提示:脾氣虧虛
如果一個人脾氣健運, 則口唇紅潤有光澤、肌膚彈性良好;反之脾氣虧虛, 則口唇淡白無光澤,
解決方法:脾氣虧虛者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時, 因為此時脾氣最旺, 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能力最強。 而脾臟最弱的時間是19~23時, 可於晚飯1小時後吃1個水果, 以幫助健脾。
信號:鼻翼發紅
提示:脾胃有熱
如果一個人鼻翼發紅, 常說明脾胃有熱。
解決方法:脾胃有熱者可按摩足三裡穴, 每次5分鐘, 每天2~3次, 同時配合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更佳。
信號:黑眼圈
提示:脾胃血氣渾濁
胃經是氣血充沛的一條經絡, 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經的起始點, 比較容易沉澱濁物, 所以熬夜的人常會有黑眼圈, 這正是血氣渾濁的體現。
解決方法:盡可能緩解壓力;保證充足的睡眠, 不宜熬夜;少看刺激的電影、電視;調節飲食,
調理脾胃招數
第一招:
理
脾胃關係, 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與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 表裡關係。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二者相互協調,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因此中醫稱脾和胃為“後天之本”。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受納”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納食物, “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 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 其清者即津液, 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 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 其濁者, 由胃下行至小腸, 再行進一步消化。
脾主運化, 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 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
第二招:
同
脾胃同治, 抓住方法解決問題
脾主運化, 當脾出現問題時, 造成胃部消化後的營養物質不能運輸到身體各部, 同時也不能反補營養給胃, 脾病造成機體主症有:胃脹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 胃主受納, 當胃出現問題時, 容易出現脘痛, 嘔吐, 噯氣, 呃逆等症狀。
由此可見, 脾胃病的症狀基本都是同時出現的, 這也是我們平常“胃痛醫胃”難以解決問題的所在。 中醫理論認為胃病屬於脾胃病的範疇, 在治療胃病的同時也要解決脾病, 真正的“脾胃同治”。
第三招:
防
慢性胃炎:多數脾虛, 重在調理
出現上腹部不適、飽脹、隱隱痛、燒灼感, 多數進食後症狀較為嚴重,
減少慢性胃炎的發生主要在於“防”, 因為該病主要由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 吃太多生冷的食物, 精神壓力大等眾多因素造成, 而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脾虛”, 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胃部出現症狀。
慢性胃炎主要特徵是“反復發作”, 在治療過程中重在調理, 在治療過程中藥物選擇方面常採用具有“治養結合”功能的藥物來防止復發, 同時也要養成按照療程服用習慣, 減低慢性胃炎的反復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