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發熱是最常見的日常小疾病, 中醫對發熱的治療有很多研究, 針對各種發熱症狀提出了治療方法,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退熱的方法總結。
1、辛溫發表
對於外感風寒而發熱者療效可靠, 代表方:麻黃湯, 荊防敗毒散
2、調和營衛
適用於外感中度發熱, 療效很好, 代表方:桂枝湯, 多用於臨床發熱而用抗生素無效者。
3、清解少陽
此方和解退熱, 應用範圍大, 代表方:小柴胡湯, 主藥為柴胡、黃芩、臨床用量宜大。 量小作用較弱。
4、清氣分熱
適用氣分實熱證, 代表方:白虎湯, 方中知母、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熱作用, 石膏配知母退熱作用持續,
5、通便瀉火
適用于陽明腑實證發熱, 治以宣腑通便為主, 代表方:如大承氣湯, 主藥為大黃, 可廣泛應用, 也可加減配伍靈活應用。
6、溫陽散寒
臨床常用於有發熱而陽氣虛者, 代表方:麻黃附子細辛湯。
7、祛暑化濕
用於暑熱季節感寒發涼, 感冒無汗者療效可靠, 代表方:黃連香薷飲。
8、養陰清熱
功能養陰清熱, 添水以制火, 適用於外感熱不退而陰虛者, 代表方:青蒿鱉甲湯。
9、辛涼解表
有退熱與解毒作用, 為治發熱之常用方法, 又適宜于外感溫病初起, 代表方為銀翹散。
10、清熱化濕
其退熱作用不明顯, 但其治療對長期低熱及不明原因發熱常可取效。 代表方:三仁湯。
11、滋潤腎陰
適用於外感後期, 低熱不退, 有腎陰虛症狀者,
12、益氣升陽
用於陰火上沖, 中氣不足, 長期低熱法, “取甘溫除大熱”之意,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
13、活血化瘀
用於瘀熱互結之全身發熱, 或局部發熱, 取血活則熱自除之意, 代表方:血府逐瘀湯。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中醫退熱方法, 發熱的表現症狀不同退熱方法也不同, 學學中醫退熱方法可以更好的治療發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