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3種肝硬化黃疸的臨床表現

古代醫者就是因見患者皮膚發黃, 尿色加深而開始認識肝病的, 由此可知黃疸是肝臟疾病最常見的體征之一。

肝硬化黃疸可根據膽紅素代謝和膽汁排泄的過程分為:肝前性黃疸--膽紅素產生過多, 肝性黃疸--肝細胞對膽紅素攝取、結合和排泄障礙, 膽汁淤積性黃疸--又稱阻塞性或肝後性黃疸。 肝硬化黃疸中三種因素均參與發病, 且不同類型的黃疸其臨床特點也不相同。

溶血性黃疸

臨床常有乏力、皮膚黏膜蒼白、脾腫大, 血液檢查可見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 網織紅細胞明顯增加, 骨髓檢查紅細胞系增生,

肝生化檢查非結合膽紅素輕、中度升高, 結合膽紅素正常, 丙酮酸氨基轉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鹼性磷酸酶( ALP)基本正常。 在代償性輕度溶血,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正常, 但網織紅細胞仍可增高。 新生兒或嬰兒的溶血性疾病, 膽紅素常常顯著增高。

肝細胞性黃疸

臨床表現因不同病因而不同, 通常有厭食、乏力、肝區或上腹部不適, 尿色深, 肝腫大, 慢性肝病有脾大或腹水。 生化檢查為非結合性和結合性膽紅素均升高, ALT/AST增高的幅度大於ALP。 病毒性肝炎時可檢測到血清病毒學標誌。

膽汁淤積性黃疸

各種病因的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可有瘙癢、大便色淺、尿色深等表現。 肝臟生化檢查以ALP、γ穀氨醯轉肽酶(GGT)增高為特點, ALT/AST輕中度增高,

尿膽紅素陽性, 糞內尿膽原減少。 可分為外科性的梗阻性黃疸和內科性的肝內膽汁淤積。

臨床上大部分肝硬化患者的黃疸為肝細胞性黃疸, 也有部分為肝內膽汁淤積。 在原發性或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患者, 則主要為膽汁淤積性黃疸。 如果肝硬化患者出現肝內膽汁淤積, 且進行性上升, 持續不退, 則提示肝功能嚴重衰竭, 預後很差。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