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宮御醫看病常用的那幾把刷子

每個朝代都不缺大夫, 但是每個朝代的大夫都有每個朝代的特色, 這個和時代有關, 現代人更崇尚養生, 所以大夫們研究保健睡眠可能更多一些。 而清代是溫病學說盛行之時, 所以在溫病的治療方面, 清朝的大夫都有自己的幾把刷子。

一、廣用經方, 知常達變

清初名醫徐靈胎曾雲:“仲景制方, 方之治病有定, 病之變遷無定。 ”故強調臨證要知常達變。 由於為統治階層療疾, 清宮醫療一般均以實效為上, 在經方之變通應用上, 取得較好效果。

如嘉慶朝華妃娘娘病“停飲受涼之症”調治後雖有好轉, 但以因“肝陰素虛,

氣怯身軟, 胸脅有時作痛”乃以桂枝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 名為“益氣建中湯”, 取得良好效果, 後以緩肝養榮丸調理收功。 按:桂枝湯雖為辛溫解表輕劑, 實乃調和營衛之和劑, 其變方小建中湯及黃芪建中湯尤為治“虛勞”之名方, 故有“理陽氣當推建中”之說, 宮中用之者不少見, 如乾隆朝成滾紮布將軍年老“正虛水氣淩心”, 用黃芪建中東加減治療取效。 乾隆朝祿貴人用桂枝湯合二陳東加減治“內有停飲, 外受微寒”亦驗。 慈禧用苓桂術甘湯(桂枝用肉桂)“以助脾氣, 化水飲”。 光緒朝佛佑夫人肺癰, 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海白散治療, 病勢稍輕後, 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玉屏風散“益氣和表養肺”, 均不失其調和營衛之意。

麻黃湯為仲景最辛溫逐邪發汗峻劑。

咸豐朝麗貴妃服麻黃東加味治療“外感風寒”取效。 麻杏石甘湯為仲景所創之清上焦熱、解表止咳定喘名方, 乾隆朝循嬪“脈息浮大”, “肺胃有熱, 外受風涼, 以致咳嗽有汗, 發熱聲重”, 用此方合橘枳薑東加減, 三天后病情即得以控制。 清代溫病學派逐步崛起, 而宮中一般仍不棄麻桂柴葛, 實屬可貴。

白虎湯類方及柴胡劑, 清宮亦很常用。 如慈禧之用加味白虎湯治“咽喉舌幹, 口渴引飲, 時作咳嗽”;用四逆散以疏肝和胃:隆裕之用四逆散加味治療“胸脅作痛。 食後身倦”, 以調氣和胃。 又如瑾貴人之用大柴胡湯及截瘧七寶飲或達原飲合方治療皰疾後“痰飲滯熱”、“陰虧脾弱”, 合經方時方於一爐, 頗切合實際。

清宮對瀉心湯類方亦多化裁應用。 如光緒朝總管崔玉貴鼻衄, 先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及犀角地黃東加減治療後好轉。 又如宣統朝端康皇貴太妃氣道鬱結, 胸次堵滿, 夜間微疼, 時作煩急, 以旋覆代赭石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東加減治療。 道光朝順常在因“脈息弦數, 原系肺胃熱盛, 外受風涼, 以致惡寒, 胸脅脹痛, 牙齦宣腫牽引咽喉作痛, 飲食難下”以“瘟熱過盛處擦玉露霜, 內服柴葛陷胸湯”治療, 套用了小陷胸湯全方, 次日即取得顯效, 咽喉腫痛漸消。

嘉慶皇帝脈案載五苓散配方雲:“皇上用五苓散二料, 雲苓八錢, 炒于術四錢, 澤瀉六錢, 豬苓六錢, 紫油桂八分去粗皮, 共研細面, 再服一錢焦三仙湯送下”, 雖未雲證候, 但配方頗好。 嘉慶朝二阿哥患“紅白痢”,

以香連胃苓湯治療, 次日獲顯效。 慈禧之用苓桂術甘湯治療“水泄水氣作鳴”, 並曾以豬苓湯、文蛤散加減治“口渴水泄”有效;可見五苓散類方用得也相當普遍。

關於四逆湯類方及四逆輩之應用亦甚廣泛, 包括真武湯、理中湯、四逆加人參湯及乾薑附子湯的應用。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四日, 以“中氣鬱遏, 脾不化水, 大腸有寒, 不能腐熟水谷”, 就曾先後用真武東加味及附子理中湯調理。 乾隆朝大學士張廷玉心脾虛弱, 頭暈心跳也曾以附子理中東加減治療。

其他經方, 如慈禧之用腎氣丸加減治療“肺不降, 肝不調, 腎不納”證候;用芍藥甘草東加減治療“肝氣沖逆”“胸脅竄痛”。 光緒帝之用防己茯苓東加減治療濕氣下注足痛;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胃氣欠和,

餘濕未清”;總管李蓮英之用防己茯苓湯合四君子東加減治療“脾元欠暢, 濕熱下注”;宣統帝之用橘皮竹茹東加味治療胃氣欠暢“作嘔”;嘉慶朝華妃之用當歸生薑羊肉東加減以溫中補血。 各朝之大量應用甘桔湯或元參甘草桔梗湯治咽喉不利, 等等, 都有一定效果。 說明朱丹溪在《局方發揮》中所稱仲景醫方為“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 有其道理, 值得深入研究。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