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Cataract)晶狀體混濁稱為白內障。 老化、遺傳、代謝異常、外傷、輻射、中毒和局部營養不良等可引起晶狀體囊膜損傷, 使其滲透性增加, 喪失屏障作用, 或導致晶狀體代謝紊亂, 使晶狀體蛋白發生變性, 形成混濁。 分先天性和後天性。
眼睛看近物時, 需要通過調節改變屈光力, 這種調節功能是晶狀體在睫狀肌的作用下, 通過改變厚薄程度, 使焦點正好落在視網膜上來實現的。 隨著年齡增加, 晶狀體逐漸硬化、睫狀肌功能衰退, 這種調節逐漸困難而出現近視力模糊, 並有眼脹、頭痛等症狀。
而老年性白內障是衰老引起的晶狀體混濁遮擋了視線, 一般沒有其他眼部症狀伴隨。
老年性白內障分初發期、膨脹期(未熟期)、成熟期、過熟期。 膨脹期晶狀體皮質因為吸收水分而膨脹, 前面的虹膜組織會被往前推, 前房變淺, 房水流出受阻, 這時容易發生急性閉角性青光眼, 出現患眼紅痛、視力急劇下降、噁心嘔吐等症狀。 在白內障的過熟期, 晶狀體皮質分解液化滲出到前房, 會引起過敏性葡萄膜炎或晶溶性青光眼等併發症。
白內障者不是老人的“專利”
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病, 主要表現是視力逐漸下降。
老年性白內障 為白內障主要的類型, 占白內障病人的80%以上, 多在50歲以上中老年人中發病, 其中65~74歲的患病率為50%, 75歲以上的患病率為70%。 老年退行性改變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
先天性白內障 指出生時已存在晶狀體混濁, 由遺傳因素、妊娠早期母親感染病毒或藥物中毒引起。
外傷性白內障 較嚴重的眼球外傷、穿透性射線、職業性毒物引起晶狀體損傷所致。
併發性白內障 因眼病或全身病引起的晶狀體混濁, 如色素膜炎、青光眼、糖尿病等均可併發白內障。
白內障應該怎樣治療
白內障早期採用藥物治療, 可分局部用藥和全身用藥兩方面:局部滴用障翳散眼藥水、白內停眼藥水等;全身用藥一般根據病因, 採用補充維生素、中藥補肝腎健脾胃等。
視力下降至0.3以下者, 可考慮施行手術治療。 白內障手術方法較多, 目前以白內障超聲乳化吸出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為最佳手術方法, 其優點為手術切口小、時間短、安全穩定無痛苦、術後反應輕、切口癒合快、散光小等。
白內障術後的視力情況, 除了與手術效果有關之外, 更主要的是取決於患者本身的眼底情況。 因為白內障手術僅僅是將混濁的晶狀體摘除, 對於晶狀體後的其他眼部組織, 如玻璃體、視網膜等的其他影響視力的疾病並沒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