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辨證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大家聽說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很多人沒有聽說過, 因此在遇到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 也不知道面神經麻痹怎樣治療, 其實, 只要瞭解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病因, 並通過中醫辨證分析病因, 就能很好的治療了。

辨證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癱瘓。 臨床以突然發生的一側面部癱瘓, 口眼歪斜為主症。 常見以下二種證型。

辨證治療

主穴:地倉、頰車、陽白、四白、攢竹、顴髎、合穀。

1.風邪外襲

診斷要點:突然口眼歪斜, 面部感覺異常, 耳後耳中隱痛, 額紋消失;或有惡寒發熱, 鼻塞流涕;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緊或浮數。

處方:風池、翳風、外關。

2.虛風內動

診斷要點:口眼歪斜, 面部麻緊感, 面肌蠕動, 每於說話或情緒激動時口眼抽動, 或有頭暈耳鳴, 目澀無淚;舌淡或紅, 少苔, 脈弦細。

處方:太溪、足三裡、風池。

其它療法

耳穴貼壓:面頰區、肝、眼、口、腦、下屏尖、額。

皮膚針:取穴:陽白、攢竹、太陽下關、地倉、頰車、風池。 中等刺激, 再拔以火罐, 隔日一次。

周圍性面癱的中醫學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 周圍性面癱的發病根于正氣不足, 絡脈空虛, 衛外不固;外邪入侵於面部經絡, 氣血阻滯, 經脈失養, 以致肌肉弛緩不收。 頭為諸陽之會,

百脈之宗。 陽經易受外邪侵襲, 風屬陽邪, 具有向上、向外散發的作用, 所以風邪傷人易侵犯人體的高位(如頭面和肌表)。

中藥治療面神經麻痹

(1)八味蠲風湯:牛蒡子30g, 白芷6~10g, 白僵蠶10~15g, 白附子8~12g, 全蠍6~12g, 天南星9~14g, 丹參30g, 黃芪30g。 先煎牛蒡子1小時, 然後餘藥同煎共3次, 每次20分鐘, 3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下, 每日1劑。

(2)面神經炎驗方:獨活30g, 白芷30g, 薄荷30g。 上藥共研為細末, 煉蜜為丸, 每丸重3g, 每日3丸, 口含服。

(3)貝爾散:人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川芎、白芷、防風各40g, 甘草、香附、烏藥、青皮、陳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蠍、白附子、僵蠶、蜈蚣、廣地龍、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黃、蘇葉、細辛、木瓜、漢防己、黃芩、桔梗各24g, 共為粗末備用。 每日取貝爾散80g, 紗布包, 加水300毫升, 煎沸後, 文火再煎15分鐘, 濾液後加水200毫升,

煎沸後10 分鐘濾液, 兩次藥液兌在一起, 均分兩份, 早、晚各溫服一份。 用藥渣熱敷患側面部, 每日數次, 治療10天為一個療程, 可連續服用, 直至痊癒。

(4)蜈蚣朱砂散:蜈蚣18條, 朱砂9g。 將上2味共為細末, 分18包, 每次1包, 每日3次。 每次均以防風15g煎湯送服, 小兒量酌減。 6天為一療程。

(5)面癱散:白附子、川芎、當歸、鉤藤、浙貝母、防風各10g, 全蠍、羌活、蟬蛻、甘草、地龍各6g, 天麻12g, 蜈蚣5條。 將上藥研成細末, 每次5g, 日三服, 開水沖服。

(6)面癱丸:白附子30g, 僵蠶30g, 鉤藤30g, 蟬蛻30g, 海風藤30g, 防風30g, 川芎27g, 制馬錢子9g。 上述八味, 共為細末, 煉蜜為丸, 每丸6g。 每日三次, 每次1~2丸, 溫開水或黃酒送服。 每10~15天為一療程, 間隔一周, 再進行下一療程。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相信大家對辨證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癱的中醫學病因病機已經有了更多的認識,

希望大家能多瞭解一些關於中醫辨證治療的內容哦!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 也希望這些內容能夠説明到大家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