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轉涼, 你的孩子是否經常感冒?遇到孩子感冒發燒, 該不該立即用藥?如何用藥?——這看似最常見不過的問題, 卻未必每個家長都會處理。
編輯部轉給我一封讀者來信:“我是一個3歲孩子的母親, 我女兒在2歲以前身體一直很好, 很少感冒發燒, 可是近段時間卻免疫力降低, 容易感冒, 為此我很著急, 請問該怎麼辦呢?”
對於孩子感冒, 家長有許多認識上的誤區, 若長期不加以糾正, 會對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誤區一:感冒發燒, 要打點滴才好得快
感冒發熱要打點滴才能退熱, 這不但是一部分父母的“經驗”,
打點滴的醫學術語就是靜脈輸液, 其目的無非兩種:{1}補充水分、熱量和電解質;{2}輸入治療藥物。 如果病人沒有失水情況(如沒有嘔吐、腹瀉或有長時間飲水及進食), 又沒有使用靜脈注入藥物的需要, 靜脈輸液就不是最佳選擇。
感冒是感染性疾病, 發熱是身體用來克服感染的一種手段, 它是症狀而不是病。 除非熱度太高, 一般不宜急於退熱干預。 一旦身體對入侵病原產生了足夠的抗體, 克服了感染, 體溫自然就會降下來。 退熱方法可以用物理方法, 如溫水浸浴、濕毛巾包裹、冷鹽水灌腸等。 其次是藥物退熱。 對嬰幼兒, 體溫在38.5攝氏度以下, 應讓其自然退熱。 38.5攝氏度以上, 根據情況,
小兒感冒往往驟起高熱, 有時甚至可達39攝氏度或更高。 但發熱高低並不代表疾病的輕重。
一些父母擔心高熱會使小孩“燒壞腦”, 這種擔心是沒有根據的, 除非體溫持續在42攝氏度以上較長時間。 因為體溫即使高達41攝氏度, 也不會發生腦損傷。
感冒在什麼情況下才應考慮靜脈輸液呢?一是病人伴有嚴重的嘔吐或腹瀉, 根本不能口服藥物。 二是伴隨有脫水症狀(如口幹、皮膚乾燥等)。 三是有些藥物只有注射製劑,
誤區二:用藥越貴越放心
現在的父母經濟條件好了, 為了孩子不惜一擲千金, 看病更是花再多的錢也不在乎, 找醫生開藥也要選貴的才放心, 這又是一種誤解。
感冒絕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 醫學上稱為“自限性疾病”, 如果沒有合併症, 一般發熱1~5天便會自己好, 嚴格來說是不需要用什麼藥的。 事實上也根本沒有什麼感冒的特效藥。 目前廣泛使用的抗病毒藥如病毒唑等, 只是在有發熱、鼻塞、咳嗽等症狀時, 用它來減輕症狀罷了。 有些父母認為藥物越貴就越好,
有些父母給孩子濫用抗生素, 把抗生素當做退熱藥, 危害就更大了。 它不僅會使身體產生耐藥性, 而且會殺死身體內正常的有益細菌, 使身體菌群平衡被破壞, 可能導致其他更嚴重的感染。
誤區三:流感疫苗, 可以預防感冒
曾經有位家長來門診諮詢:“我的孩子注射過流感疫苗, 怎麼還是老得感冒呢?”原來, 一年來她的孩子已接種過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該家長認為這些疫苗全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 本以為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地過個冬天, 沒想到天一涼還是感冒, 家長心裡好不困惑。
看來這個家長並不清楚流感和感冒的區別。 流感和感冒雖然症狀相似, 但卻是兩類不同的疾病。 它們分別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打流感預防針可以保護接種者不患流感, 但它並不能預防感冒。 至於那位家長提到的肺炎鏈球菌及流感嗜血桿菌, 它們是小兒肺炎的主要病原菌, 除引起肺炎外, 還可引起腦膜炎、中耳炎、扁桃體炎等, 接種疫苗就是為了預防這類疾病, 但它們也不能預防感冒。 事實上, 目前根本沒有預防感冒的疫苗。
經常感冒的孩子, 如何提高免疫力
現在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由於感冒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 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1}避免小孩與感冒病人接觸。 反復患感冒的小孩, 不要去空氣污濁、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茶樓、酒店、商場等。{2}常到戶外活動,讓孩子多接觸新鮮空氣和陽光。{3}注意合理的營養,飲食宜富於蛋白質及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D及C。{4}反復感冒的小兒如經醫生檢查,沒有隱藏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肺結核、貧血、營養不良等,可適當應用免疫調節劑(如多肽類、多糖核酸等),或多價細菌抗原抽提物等,有一部分小孩使用後感冒會明顯減少。
不要去空氣污濁、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如茶樓、酒店、商場等。{2}常到戶外活動,讓孩子多接觸新鮮空氣和陽光。{3}注意合理的營養,飲食宜富於蛋白質及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D及C。{4}反復感冒的小兒如經醫生檢查,沒有隱藏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肺結核、貧血、營養不良等,可適當應用免疫調節劑(如多肽類、多糖核酸等),或多價細菌抗原抽提物等,有一部分小孩使用後感冒會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