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腦癱都有哪些外在的表現

本文將為朋友們介紹小兒腦癱都有哪些外在的表現, 詳細介紹了這些外在的表現對於儘早發現病症的反應是會起到非常正面的推動作用的。 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 但早期多見:(腦癱嬰兒前半期(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 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 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 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 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 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 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 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 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 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

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 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 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 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 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 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 如角弓反張、蛙位元、倒U字形姿勢等。 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 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 或拇指內收, 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 有重要診斷意義。

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 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 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

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 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 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有些腦損傷較輕微, 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 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則有一些其他症狀表現:

1.不能翻身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 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 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 不協調, 在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13-15個月以後, 還不會邁步。

10.流口水及"吃手"12個月以後有診斷價值。

腦癱的主要伴隨損害

1.健康和體力的障礙:腦癱病兒一般身長較正常兒童矮, 營養亦差, 常有呼吸障礙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2.智慧、情緒問題, 併發智慧低下率最高, 多動、情緒不穩, 自閉亦多, 智商測定困難。

3.癲癇據統計約有半數伴發癲癇。

4.語言障礙由於發聲、構音器官的運動障礙和四肢運動障礙、聽覺障礙、智慧和生長環境等原因導致。

5.聽覺障礙難聽程度從高音到低音障礙種種不一, 家長應早作聽力檢查。

6.視覺障礙約20%的腦癱病兒有眼的障礙, 注要為內斜、外斜等眼球協調障礙, 其次為眼震和凝視障礙及近視、上方視麻痹等。

小兒腦癱的康復醫療

1.關鍵: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訓練。

2.目的:使腦癱患兒身心等功能全面康復, 即使他們在運動功能上、精神上獲得最大限度的康復, 達到生活自理, 為其將來參與社會活動、勞動和工作奠定基礎。

3.全面康復醫療措施大體分為:

(1)運動康復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性訓練。

(2)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和作業療法以達到訓練手的功能。

(3)並存障礙治療如及時控制癲癇發作, 矯治視覺、聽覺和口面功能障礙, 改善和發展認知功能, 進行語言訓練。

(4)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矯治情緒、糾正行為異常, 增加患兒克服困難的信心, 培養社會交往能力。

(5)促進智力發育, 接受教育, 學習文化。 為將來參與社會活動創造條件。

(6)使用矯形器具, 對已發生嚴重攣縮和畸形者可予骨科手術矯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