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鎖骨骨折內固定易移位的原因

鎖骨骨折一般採用手術內固定治療, 但術後內固定易移位, 導致骨折癒合延遲或是畸形癒合, 以下為鎖骨骨折術後內固定易移位的原因。

一、解剖學因素

鎖骨呈S形和螺旋狀, 內側2/3呈棱形, 凸向前;外側1/3上、下扁, 凸向後。 其整體形狀不在同一矢狀面, 螺旋形的結構在骨折後容易出現旋轉應力, 使單一軸線上的骨折內固定物因旋轉力和應力不均出現移位。

二、內固定的加壓作用

用骨圓針內固定鎖骨骨折, 其軸向擠壓作用幾乎不存在。 骨折時, 近骨折段因受胸鎖乳突肌的牽拉而出現向上、向後的作用力,

遠骨折段因受上肢重量的影響而出現向下的拉力, 又因胸大肌、斜方肌、背闊肌等牽拉而產生向前、向內的作用力。 由於缺乏向骨折斷端的軸向擠壓作用, 多種力量的作用結果可使骨折分離, 骨圓針出現移位。

三、內固定材料選用不當

由於鎖骨呈S形和螺旋狀, 鎖骨髓腔狹窄或近乎消失, 用骨圓針內固定時, 其穩定性與針的大小、粗細密切相關。 必須滿足鎖骨的抗彎、抗扭強度, 並具有一定的柔順性, 以適應s形和螺旋狀的鎖骨髓腔。 骨圓針過細, 其抗彎、抗扭度較差, 又不能與髓腔緊貼, 內固定不穩定程度增加;骨圓針過粗, 其順應性降低, 骨圓針在達到近骨折段胸鎖部前就容易穿出骨皮質外。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