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骨壞死的發病機制較為明確, 系因為血供的直接中斷或因血管損傷致囊內壓升高所致。
1.血管損傷
成人股骨頭的血運主要來自股深動脈的旋股動脈。 在關節囊外由旋股內外側埃及組成動脈環。 股骨頭最主要的供血血管是旋股內側動脈發出的上支持帶動脈。 其主幹上升為骺外側動脈。 在股骨頭的軟骨與骨骺之間進入股骨頭, 供應股骨頭至少2/3的血運。 同時上支持帶動脈位於關節滑膜返折下, 緊貼骨面, 移動度小。 股骨頸骨折時極易傷及此動脈, 因此該動脈損傷被認為是創傷性ANFH的主要原因。
2.股骨頸骨折對血供的影響
股骨頸骨折的類型不同、移位程度不同致血管損傷程度不同, 因而對血供產生不同的影響。 專家應用動態MRI發現股骨頸骨折發生後, 股骨頭血供有3種類型改變:Ⅰ型血流量無變化, Ⅱ型血流量減少, Ⅲ型血流完全中斷。 無移位的骨折全屬Ⅰ型, 而有移位的骨折則3種類型均存在, 而以Ⅲ型為多。 此外, 還發現股骨頭晚期塌陷發生的幾率與該種分型相關性明顯。
3.關節囊內壓對血供的影響
髖關節創傷性脫位或股骨頸骨折的患者, 由於關節內積血、積液致囊內壓增高, 而股骨頭的供血血管走行於關節囊內滑膜返折下, 因此易受壓阻塞致血供下降。 血供的改變亦可致骨內壓升高, 阻塞供血血管的骨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