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讓孩子離開“陪讀”

孩子上學, 家長“陪讀”, 這種現象反映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 教子成材無方”。 “陪讀”對孩子學習功課利多弊少。 首先, 它會增加孩子的依賴性, 扼制他們獨立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學習本來是學生應當獨立完成的任務, 家長參與孩子學習的全過程或代替孩子完成某些學習任務, 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觀念:學習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 可以依靠別人完成。 這樣, 就不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不會積極主動地獨立思考, 總想依靠別人幫助, 自己變得越來越懶惰。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學習的時候, 家長“陪讀”,

可以幫上一把, 使孩子在學習上保持優勢。 這是有可能的, 但這種優勢是暫時的。 家長“陪讀”, 一般是在小學的低、中年級, 到高年級、初中、高中, 就很少有家長能繼續“陪讀”了。 被“陪讀”慣了的孩子, 一旦失去“陪讀”, 那暫時的優勢就會消失, 弄不好就可能變為“劣勢”。 孩子在家裡學習, 家長有可能進行“陪讀”, 到考試時家長決不可能去“陪考”吧?“陪讀”所“學”得的知識, 那是有“水分”的, 到考場一“實戰”就“露餡”了。

小學的功課, 只要孩子在心理和智力方面沒有什麼缺陷, 通過努力, 一般可以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假如從孩子一入學, 家長就“形影不離”地陪著學習, 參與孩子學習的全過程, 甚至代替孩子完成某些學習任務, 久而久之, 就會使孩子完全喪失學習的自信心,

認為自己離開家長的幫助是不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 也是孩子學好功課的重要前提。 沒有了自信, 就等於沒有了精神支柱, 再容易的功課也難以學好。 所以, 在一入小學, 甚至再早些, 家長就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學習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必須獨立完成。

家長“陪讀”, 就等於家長做了孩子學習的拐棍。 如果一個人的腿受了傷, 可以拄著拐棍;假如他沒有受傷, 能很好地走路, 非要給他一根拐棍拄著, 時間長了, 他就會變得不會走路了。 學習也是這樣, 如果孩子能獨立完成功課, 家長就不要多此一舉, 幫倒忙。

當然, 有些情況下, 家長應該給予孩子一些幫助。 比如, 孩子剛剛入學,

還不懂得如何學習時, 家長可以做些具體的指導或輔導。 但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自己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而不要包辦代替;二是要明確目的。 在孩子不太會學習的時候, 家長可以適當“陪讀”, 暫時當一下孩子的拐棍。 但是當拐棍的根本目的是幫孩子儘快“丟掉拐棍”, 學會獨立學習, 而不是永遠當孩子的“拐棍”。

家長應該想一想, 一個拄著拐棍才能走路的人, 他究竟能走多快, 能走多遠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