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現在已經是夏季了, 但是早晚溫差大, 此時是疾病高發期, 但同時也是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期, 所謂的冬病夏治此時正當時, 老人如果能予以正確的辯證調補, 相信一定不僅能防患未然, 還能治根祛病。
進入老年,由於“五臟皆虛”,所以老年之疾虛證居多。 在治療上應“虛者補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味者,五味也,五味調和,則可補益精氣。 說明補養之法,既有藥補又有食補,而虛證主要表現為全身氣血陰陽的不足,而這些虛象又多體現為某些臟腑功能的衰退。 “夫人之盛,非氣即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
補藥的選擇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365味中藥中具有補養作用的中藥有70味之多。 在抗老延齡選用補藥方面,歷代醫家對“腎虧易衰老”的認識是一致的。 有人初步分析了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的1892種藥物中,發現明確載有耐老、不老、延年、增年作用的藥物達117種,比較常用的約109種,其中補益藥約50種,占28%以上,補腎藥有28種,健脾藥13種,養心藥6種,說明益腎健脾藥占較大比重。 在藥物的複方組成方面,也有人分析了13部有代表性的方書,發現記載有長生、耐老、不老、延壽的方劑124首。
冬令進補
人們通過長期對自然界四季氣候變化的觀察,得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又把人體中五臟中的腎臟作為冬季的主令,因為“腎為封藏而主蟄”,冬季又為收藏季節,此時進補,可以藏而不泄。 所以人們習慣於冬令進補,如服用膏滋藥、人參、阿膠、黑白木耳、鹿茸、海狗腎、冬蟲夏草和各類成藥,以及各種食物進補。 由於冬令進補的藥品很多,有單味,有複方,可根據病情、體質的不同,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服用。
伏天進補
伏天是一年中氣候最炎熱之時。 民間服補藥習慣上多在冬季,叫做冬令進補,因冬至以後,天氣寒冷,不會出汗,服補藥可以收藏吸收,不被汗泄。 而熱天進補,怕補藥成分隨汗而泄,等於不補。 事實上伏天同樣可以進補,其功效並不遜於冬季,因為伏天氣候炎熱,晝長夜短,夜睡較少,工作辛苦,出汗較多,易感疲勞,體內空虛,加上烈日當空,炎暑傷氣,大都出現氣陰兩虛之證,特別是老年人更甚,此時進補,反易填空吸收,最為適宜。 在藥補方面,適宜清補,不宜滋補,以免礙胃助濕。 清補以服用人參最為理想,因氣陰兩虛而人參是補氣生津的主要佳品,其他補品,可根據病情體質,因人而施,量體裁衣。
所謂的滋補調養都是因人而異的, 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辯證使用, 尤其是老人, 消化吸收, 各臟腑器官運化差, 更不能輕易食用過於滋補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