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凍篇】
寒冷的冬天,
小孩、婦女、學生是最容易發生凍傷的,
但通過採取有效措施,
還是能夠預防的,
發生後科學處理,
也能很快恢復。
不要把褲子襪子穿的太緊
凍傷主要是低溫寒冷造成的,
但也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如潮濕、颳風、穿衣過少、長時間靜止不動(學生、售票員),
都可加重凍傷。
另外如疲勞、醉酒、饑餓、失血、營養不良等使人體抵抗力降低,
也容易引起凍傷。
而經過耐寒鍛煉的人則不易發生凍傷。
人體發生凍傷多在手、足、耳、鼻等暴露或衣著保暖不足的部位。
許多人以為,
將鞋子、襪子等穿得緊一點會更加保暖,
凍傷後別馬上熱敷
局部凍傷按其程度分為四度。
Ⅰ度凍傷:傷及表皮層。 局部紅、腫、癢、痛、熱。 約1周後結痂而愈。
Ⅱ度凍傷:傷達真皮層。 紅、腫、痛、癢較明顯, 局部起水泡, 如無感染, 結痂後兩至三周癒合。
Ⅲ度凍傷:深達皮下組織。 早期紅腫並有大水泡, 皮膚由蒼白變成藍黑色, 知覺消失, 組織呈幹性壞死。
Ⅳ度凍傷:傷及肌肉和骨骼。 發生幹性和濕性壞疽, 需植皮和截肢。
凍瘡:常在冬季不知不覺中發生,
部位多在耳廓,
手、足等處,
局部發紅,
發紫,
腫脹,
癢痛,
有時起水泡,
糜爛,
破潰,
結痂。
如無感染,
天暖後自愈。
但來年冬季容易復發。
發生凍傷後,
預防凍傷三措施
1.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並進行耐寒鍛煉。 從夏天開始即用冷水洗臉、洗腳等。
2.及時吃飯, 並注意食物品質。 多吃熱量較高的食物, 如油類、肉類等。
3.用辣椒秧煎水常洗手足可以預防凍傷。
此外可以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不要在太冷或者潮濕的環境中逗留時間過久;
2.儘量多活動一下手部或者足部,
3.保持局部乾燥, 小孩腳部出汗後就要換襪子。
【防滑篇】
雪天行走,
容易跌摔,
這也是降雪的弊處所在。
尤其是老年人,
走在濕雪、結冰的路面上,
由於臃腫的穿著,
加上各器官出現退行性病變,
器質性疾患增多,
運動遲緩,
反應遲鈍,
視聽力減退,
因而最容易摔跤,
最容易導致骨折。
所以,
老年人在降雪天氣裡,
最好不要獨立外出,
可以在家人的陪同或攙扶下,
到室外觀賞雪景。
此外,
老年人應該多吃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
通過飲食補充必需的鈣,
如蝦皮、豆製品、堅果、牛奶等,
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
減少骨折的發生概率。
步行要平衡 雙手別閑著
雪天步行速度不要太快,
步幅要小且保持固定步調。
車胎氣別足 刹車要謹慎
在雪天騎自行車時, 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車體不要攜帶過多、過重的物品, 車胎氣不可太足, 將氣放至平時充氣量的2/3為好。 儘量放低車座, 與前面車輛保持3米以上距離, 防止前車滑倒絆著自己;不要急刹車, 否則會使車輪打滑、失去平衡。
此外, 雪天駕駛摩托車時, 駕駛者進入彎道欲刹車時, 儘量多用後刹, 如果用前刹, 控制不好的話容易發生側滑。 此外, 刹車時儘量使車身與路面保持垂直, 經過結冰嚴重的地段時儘量不要刹車,
駕車控車速 刹車用點刹
在冰雪路面上行駛,
要注意以下幾點:起步或行駛過程中禁止猛抬離合器和急加速,
應穩定油門勻速駕駛;避免猛打方向盤;控制車速不要太快,
車輛須減速時應採用換低擋的方法,
充分使用發動機制動。
儘量少用刹車,
若必須時要採用點刹的方式;適當加大行車安全距離,
同時注意與左右車輛的距離;若使用防滑鏈要裝在驅動輪上。
【防盲篇】
雪對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雪盲症(又稱“雪光性眼炎”),
一般發生在雪後天晴、氣溫較低的白天。
形成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經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
從而引起角膜損傷。
據研究,
當陽光中的300毫微米的中波紫外線照射到雪體上,
由其反射的陽光射到眼睛後,便有可能發生雪盲症,其症狀是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異物感等。預防雪盲症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斷”,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時,佩戴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也可選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鏡,或美觀起見,選用蛙鏡式的全罩式灰色眼鏡(在雪的映射下,模樣是很酷的)。當然,平時注意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也有利於預防雪盲症。
醫生提醒,若發生“雪盲”,首先用冷開水或眼藥水清洗眼睛,然後用眼罩或乾淨手帕、紗布等輕輕敷住眼睛,儘量閉眼休息,“雪盲”症狀通常需要5天至7天才會消除。
由其反射的陽光射到眼睛後,便有可能發生雪盲症,其症狀是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異物感等。預防雪盲症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斷”,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時,佩戴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也可選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鏡,或美觀起見,選用蛙鏡式的全罩式灰色眼鏡(在雪的映射下,模樣是很酷的)。當然,平時注意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也有利於預防雪盲症。
醫生提醒,若發生“雪盲”,首先用冷開水或眼藥水清洗眼睛,然後用眼罩或乾淨手帕、紗布等輕輕敷住眼睛,儘量閉眼休息,“雪盲”症狀通常需要5天至7天才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