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膽小不敢跟人說話? 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生活中有一些人特別害怕與人交往, 特別是在公眾場合上, 他們表現得不止怯場那麼簡單, 有些人在社會交往中不敢交往、不願交往、不能交往, 這就屬於社交心理障礙。

為什麼會有社交障礙呢?

遺傳因素

恐懼症具有家族遺傳傾向, 尤其影響到女性親屬。 雙生子研究結果同樣提示廣場恐懼可能與遺傳有關, 且與驚恐障礙存在一定聯繫。 某些特定的恐懼症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如血液和注射恐懼, 先證者中約2/3的生物源親屬患有相同疾病, 這類患者對恐怖刺激所產生的反應也與一般的恐懼症患者不同,

他們表現心動過緩而不是心動過速, 易發生暈厥 。

神經生化研究

有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患者出現恐懼症狀時血漿去甲腎上腺素水準升高, 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升壓試驗陽性, 可樂定激發實驗引起的生長激素反應遲鈍。

心理社會因素

19世紀初, 美國心理學家用條件反射理論來解釋恐懼症的發生機制, 認為恐懼症狀的擴展和持續是由於症狀的反復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 而回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

常見的社會交往心理障礙有:

1、恐懼心理

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大眾場合下), 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 以致手足無措、語無論次, 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 常稱為社交恐懼症、人際恐怖症。 其中有些人主要表現為對異性的恐懼,

稱為異性恐懼症。

2、自卑心理

表現為在社會交往中想像成功的體驗少, 想像失敗的體驗多, 缺乏自信, 總認為自己不行, 缺乏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3、孤僻心理

有兩種情況, 一是孤芳自賞, 自命清高, 不願與人為伍;另一種是屬於有某種持殊的怪癖, 使別人無法接納。 從而影響了社會交往。

4、害羞心理

表現為社會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 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阻礙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那麼這些社交心理障礙應該怎麼解決呢?

悅納自我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能否正確認識、評價和接受自己, 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 但“當局者迷”。 並非人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 自我認知失調 是導致心理失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應全面認識自己的心理特點, 瞭解長處和短處, 並對自己作出客觀的, 恰如其分的評價, 防止因評價過高而變得自負, 或因評價 過低而陷入自卑。 要努力讓自己樹立“我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這一觀念, 悅納自我, 能以積極的狀態面對學習與生活。

改變思維

打破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 (自欺欺人);別人也不是完美無缺的, 他們有什麼資格看不起我。 給自己定了過高的要求, 沒有達到就否定自己, 不要給自己過高要求, 不是神仙

人生在世總會互相影響, 影響別人又能怎麼樣呢?總看著自己不好的地方, 客觀對待自己的缺點, 發現自己的優點, 不要拿自己的缺點去和別人比較(看待問題:不要用放大鏡看別人,

不要用縮小鏡看自己, 別人也不完美)。

投入行動

用白話說就是做任何事, 只要我們投入行動, 那麼就會有收穫。 針對你不敢看大人、老師的和同學的眼睛的情況做一個計畫, 先和父母交談並注視他們的頭面部, 當你感覺沒有恐懼了, 然後再和老師交談, 循序漸進, 最後達到和陌生人交談的水準。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