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什麼方式 告訴孩子生死本是自然規律

清明期間, 滬上的中小學生通過網上祭奠等方式, 寄託對先烈的哀思。 越來越多的教育者發現, 清明節是開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 有關生死的話題不可避免, 但需要合適的方式傳遞給學生。 多給孩子講述家庭成員的故事、一起閱讀與生命相關話題的親子繪本等, 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生死”話題走進課堂

如果對七八十年後的自己或家人說一段話, 你想表達什麼?清明節之際, 奉賢區殯葬管理所職工走進了頭橋中學七年級課堂, 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有關傳統習俗和生命意義的講座。

“80年後的我,

可能從一個健壯的少年成為駝背的老人, 那時候我有可能會有自己的一片藍天, 也有可能平淡無奇。 無論如何我要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沒事的時候陪陪父母。 等我長大後, 父母可能已經沒有力氣, 也不能陪我辯論了, 時間就像一把利劍劃出的滄桑, 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得來不易。 ”七(1)班的朱敏孜對未來的自己寫下這些話, 不禁潸然淚下。

這有些出乎頭橋中學校長楊文英的意外, 她說, “這是對學生一次特殊的生命教育。 不僅幫助學生瞭解清明習俗, 啟發學生緬懷先人的內心感受, 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對先烈、先賢的崇敬、感恩、敬仰, 轉而關注身邊的人、珍惜當下的生活。 ”據悉, 該校計畫未來每一年, 都邀請這些工作人員走進校園,

為孩子上一堂“生死教育”的課。

在滬上部分中小學, “生死教育”正在通過各種方式, 走入校園和課堂。 閔行區梅隴中學曾召開過一節名為《做一個負責任的家庭成員》的主題班會, 在講述了如何照顧家庭中年邁的家庭成員等話題後, 班主任張老師還提到了生活中無法回避的“死亡”話題。 在她看來, 眼下的課堂教育中, 與“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相關的教學內容並不少, 卻鮮有生死教育的相關內容。

一名男同學因為家中長輩剛剛過世不久, 他說, 沒想到一堂班會課讓他有了更多宣洩悲傷情緒的管道, 也懂得怎樣正視家庭成員的離去, 重新回到現實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

多給孩子講述家庭的故事

在美國、德國等國家的基礎教育階段,

“生死教育”早已走入家長和教師的視野。 這些國家通常的做法是, 借助家庭成員的離去、小動物的離去等機會, 向孩子傳遞生死教育的訊息;學校也會組織到殯儀館等與生老病死相關的場所, 讓學生瞭解生命週期的演變。

靜安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陳小文認為, 家庭更是開展生死教育最合適的場所。 家長應多講家庭中的故事, 多講述父母與祖輩之間的故事, 通過生活中的細節讓孩子感悟到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讓孩子對“家”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陳小文說, “孩子們會知道, 父母與自己除了簡單供養關係外, 還有更多情感的紐帶。 當遇到情緒問題時, 他們也會更傾向于向家庭成員傾訴。


(本文內容由百度經驗網友 美國教育達人 貢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