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氣多由消化不良、胃腸功能失調所致, 主要表現為胃部飽脹感、壓迫感或伴有噁心嘔吐、燒心反酸、打嗝噯氣等症狀, 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瞭解下吧。
胃脹怎麼辦
食療緩解胃脹
蜜餞橘皮
取新鮮橘皮500克、蜂蜜200克, 將橘子皮洗淨, 瀝幹水, 切成細條狀, 浸泡於蜂蜜中醃制一周, 當蜜餞嚼著吃, 每日2~3次, 每次10克。
薑汁蜂蜜飲
取鮮生薑20克、蜂蜜30克, 將生薑洗淨、切片, 加適量溫開水, 在容器中搗爛取汁, 兌入蜂蜜, 調勻, 上下午各服一次。
研究表明, 生薑含揮發油和薑辣素, 能促進胃液分泌, 增加胃腸蠕動, 有溫胃止吐、醒脾開胃的功效;蜂蜜有滋補及健脾和胃之功,
山楂飲
炒山楂9克, 將其研為細末, 加糖少許, 用沸水沖服。
本飲具有消食、化積、和胃的作用。 山楂味酸甘, 性微溫, 可健脾開胃、消食化積。 但需要注意的是, 脾胃虛弱者不可久服多服, 孕婦切忌服用, 因山楂破血破氣, 容易傷胎氣、導致流產。 此外, 山楂所含的酸性成分較多, 空腹不宜多食, 以免胃中的酸度急劇增加, 出現胃痛甚至潰瘍。
薑棗蜜
生薑4片、大棗4枚, 加入1匙麥芽糖, 以滾開水沏泡, 趁熱飲服。
本飲適合腹部綿綿作痛, 飲冷水或受冷後胃痛加重, 熱敷可緩解胃痛者。
穴位緩解胃脹
1、下脘:於腹部, 距離脾胃很近。 中醫有個選穴原則, 叫“臨近選章門穴”, 意思在病患部位的周圍和附近選穴。
2、足三裡: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在膝蓋的膝蓋骨下麵, 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 由此再往外, 斜下方一點, 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 這兩塊凸骨連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正三角形的頂點, 正是足三裡穴。 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 重複10次, 可促進胃酸分泌還能止疼。
3、四縫: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 四縫是四個穴位的合稱, 經外奇穴。 分別位於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關節相交處的橫紋中點。 四縫原本被醫家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 後來證實, 成人使用四縫效果也非常好。
4、中脘: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二分之一處, 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 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 指壓時仰臥, 放鬆肌肉, 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 6秒鐘時將手離開, 重複10次, 就能使胃感到舒適。 胃痛時用指壓法按摩中脘穴, 可以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