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前有信號?
“他們在自殺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例如說話內容的改變、行為的改變等等。 ”潘集陽主任解釋, 自殺者在自殺前可能會向自己親近的人透露有關死的話題, 例如:活在世上有什麼意思;我實在人受不了;並在日記、信件中流露出自殺的想法, 或想像自殺後的情景等等。 除了說話內容的改變, 行為也表現得較為異常。 潘集陽主任說, 這些輕生者可能突然對父母表現特別孝順;精神上顯得特別開朗, 好像一夜間什麼愁事都解決了;又或者回避與他人接觸,
除了行為和言語方面表現異常, 有部分自殺者會表現得心神不定。 “他們在決定自殺前, 心理變得比較矛盾, 一方面決心去死, 可另一方面又捨不得身邊的人和事。 ”潘集陽主任表示, 有自殺傾向的人還會出現情緒變化快, 喜怒無常, 從極度悲傷到極度冷靜沒有過渡, 或者無緣無故地高興、哭泣、焦躁不安;抑鬱狀態忽然好轉, 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也有些輕生者由於精神疾病的原因, 會出現幻覺, 感覺總有人叫他去死。 這些都是輕生者決定自殺前比較常見的症狀。
為何走上自殺路?
專家:生物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
每年都有不少學生、白領, 甚至是官員、名人選擇自殺, 而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認為他們選擇自殺是心理壓力過大造成的, 但這只是外部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把自殺這種行為歸結為純粹的心理問題。 ”潘集陽主任表示, 自殺是生物學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有研究指出, 自殺的人他們大腦內的神經遞質——5-羥色胺的濃度與正常人相比偏低。 ”潘集陽主任解釋, 這類神經遞質能系統接受遺傳控制, 其活動穩定, 較少狀態依賴, 較多是特質標記, 例如:當抑鬱症治癒後並不伴有血清素功能恢復正常, 即血清素仍處於低水準。 所以, 5-羥色胺的濃度不同, 會導致個體的抗壓性有所不同。 5-羥色胺的濃度越低, 個體的抗壓性也越差。
“除了生物學因素外, 外界的環境因素固然重要。 ”潘集陽主任說, 個人的社會網路、家庭關係、就業狀態、遷居和移民、宗教及文化等等, 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人們自殺的原因。 其中, 家庭關係是一大重要因素。 潘集陽主任表示, 家庭教育對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例如: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懦弱、消極的性格;溺愛型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任性等等。 所以, 當他們同樣面對挫折時, 有人選擇樂觀面對, 有人卻選擇自殺。
如何預防自殺?
專家:鑒別自殺原因 消除自殺念頭
“我認為, 預防自殺最主要方法就是鑒別他們自殺的原因。
“對於預防自殺, 學校的防治工作也同樣重要, 尤其是大中學生。 ”潘集陽主任說, 15、6歲前的自殺人數相對較少, 年齡越大, 自殺的人數也會隨之增加。 因此, 一旦發現身邊的同學、朋友出現自殺的念頭, 首先要聯繫老師, 以及學校內的心理健康衛生中心, 請相關的專業人士解決。 除此以外, 潘集陽主任還表示, 學校可以開設一些如何預防自殺的講座以及課程,
“除了開設課程, 宣傳也同樣重要。 ”潘集陽主任說, 學校應建立心理輔導機構,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指導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方面儘快適應新的要求, 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 健全人格, 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很多自殺者被救回來後都表示, 他們在自殺前都非常猶豫, 做與不做之間不知如何抉擇。 如果在這個時候, 我們能夠及時干預, 就能夠有效預防自殺。 ”潘集陽主任表示, 預防自殺的關鍵就是社會各階層建立各種危機干預網路和熱線, 電話熱線有實用、方便、及時、匿名、有效、普及等特點, 在幫助處於危機之中的人渡過難關、恢復心理平衡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和干預的技術。熱線服務對於危機干預和自殺預防有積極的作用。(參考網站:家庭醫生線上)
電話熱線有實用、方便、及時、匿名、有效、普及等特點, 在幫助處於危機之中的人渡過難關、恢復心理平衡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和干預的技術。熱線服務對於危機干預和自殺預防有積極的作用。(參考網站:家庭醫生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