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知之謂之神”出自中醫經典《難經》, 意思是一望而知病情的醫生, 是醫術最高明的神醫。 中醫把望診列為望、聞、問、切四診之首, 可見望診在中醫診斷中的地位之高。 望診, 就是醫生通過對病人體表各種現象的觀察, 來判斷疾病變化的一種方法, 要求醫生具有仔細而又敏銳的觀察能力。
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 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有一次路過齊國的都城臨淄, 齊桓公田午親自在宮殿裡接見他。 扁鵲看到田午的面色有患病的徵象, 就對他說:“君有疾, 但目前在淺表的部位, 如不早治, 恐怕會發展。
人的面部神色, 是全身精神氣血的綜合反映。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載:“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氣血皆上注於面。 ”如氣血充盈, 則神采奕奕;氣血衰少, 則精神萎靡。 上述故事也說明, 望神色可以測知疾病的輕重, 也可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