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望而知之謂之神

“望而知之謂之神”出自中醫經典《難經》, 意思是一望而知病情的醫生, 是醫術最高明的神醫。 中醫把望診列為望、聞、問、切四診之首, 可見望診在中醫診斷中的地位之高。 望診, 就是醫生通過對病人體表各種現象的觀察, 來判斷疾病變化的一種方法, 要求醫生具有仔細而又敏銳的觀察能力。

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 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有一次路過齊國的都城臨淄, 齊桓公田午親自在宮殿裡接見他。 扁鵲看到田午的面色有患病的徵象, 就對他說:“君有疾, 但目前在淺表的部位, 如不早治, 恐怕會發展。

”田午聽了感到很奇怪, 說:“我身體很好, 哪有什麼病?”扁鵲走後, 田午還對隨從說:“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 他們故意把沒有病的人說成有病, 想以此來邀功請賞。 ”過了5天, 扁鵲又見到田午, 對他說:“君有疾, 已經到了血脈, 再不治還會發展。 ”田午很不高興地說:“我根本沒有病!”又隔了5天, 當扁鵲再次看到田午時, 非常鄭重地對他說:“君有疾, 已經蔓延到腸胃, 再拖下去就危險了。 ”田午聽了很生氣, 不理睬扁鵲。 5日之後, 當扁鵲再次看到田午時, 居然轉身退避。 田午派人去問, 扁鵲答道:“病在早期或中期階段, 還可以想法治好, 現在國君已病入骨髓, 無法可治, 所以我只好避開。 ”又過了5天, 田午果然病倒在床, 他後悔莫及, 急忙再請扁鵲, 這時扁鵲已離開齊國。
不久, 田午就病死了。

人的面部神色, 是全身精神氣血的綜合反映。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載:“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氣血皆上注於面。 ”如氣血充盈, 則神采奕奕;氣血衰少, 則精神萎靡。 上述故事也說明, 望神色可以測知疾病的輕重, 也可預後。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