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體內濕氣重怎麼辦?健脾祛濕的4種中藥

體內濕氣重怎麼辦?有什麼效果好的食療呢?想要健脾補腎祛濕的朋友必須得瞭解一些關於健脾補腎祛濕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1、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 頭發昏, 打不起精神來, 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 渾身不清爽, 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2、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 可以觀察一下大便。 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 一箱水還沖不淨。 不方便觀察馬桶的, 也可以觀察手紙, 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 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淨,

(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 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 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 體內有濕的情況下, 大便的顏色發青, 溏軟不成形, (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 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 時間長了, 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 則百病叢生。

3、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 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 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 “舌為心之苗, 又為脾之外候”, 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 舌面有一層舌苔, 薄白而清靜, 幹濕適中, 不滑不燥。 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

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 如果舌苔白厚, 看起來滑而濕潤, 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 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 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健脾祛濕的4種中藥

健脾祛濕中藥一:茯苓

茯苓, 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 不但自己常食用, 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 賞賜給大臣。 茯苓味甘淡, 性平, 人心、脾、肝、腎經, 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 被譽為中藥“ 八珍” 之 一。 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 利而不猛。 藥性平和, 既能扶正, 又能祛邪, 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健脾祛濕中藥二: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 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

早在西元前300年就有採食薺菜記載。 薺菜味甘、淡, 性微寒。 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 宜於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症。

健脾祛濕中藥三:木瓜

一說到木瓜, 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 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 但是入藥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 性溫, 歸肝、脾經, 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 且能化濕, 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 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 木瓜還能使濕濁得化, 中焦得以調和。 此外, 木瓜還有消食作用, 可用於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濕中藥四:砂仁

砂仁, 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 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 砂仁昧辛, 性溫, 歸脾、胃、腎經。 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該品辛散溫通,

氣味芬芳, 其化濕醒脾, 行氣溫中之效均佳, 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 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 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 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 但重在溫脾。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