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厥脫的問診

厥脫為內科常見急危重證, 是指由邪毒內陷或久病臟器虛衰或亡津、失血等原因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 正氣耗脫的一種病證。 臨床以四肢厥冷, 脈微欲絕, 出冷汗, 神情淡漠或煩躁, 甚至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為特徵。

厥脫證, 泛指厥證和脫證證在《傷寒論》中指“手足逆冷”, 是許多疾病過程中出現的證候;脫證指陰陽氣血衰竭的危重證候, 臨床常見四肢厥冷, 汗出如油, 口開目合, 手撒遺尿等。 厥為脫之輕證, 脫為厥之變證。 由於厥和脫常互相轉化, 較難截然分開, 所以近代常將厥與脫並而敘述。 邪毒內陷, 驚恐所傷,

亡津, 失血, 久病耗傷氣陰, 損傷臟腑功能, 致使氣血運行障礙, 導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 氣機逆亂, 甚則陰陽離決為本病的主要病機。 本病若不及時搶救, 會迅速惡化, 導致陰陽離決而死亡。 總的治療原則應根據厥之寒熱, 脫之陰陽不同及時給以救治, 一旦出現脫證, 要以回陽固脫為根本。

現代醫學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相當於本病。

(一)問診要點

有外感或內傷的病因, 出現四肢厥冷, 神情淡漠或煩躁, 脈微欲絕之症即可診斷。 必要時檢查血壓, 收縮壓小於10.7 千帕(80毫米汞柱), 脈壓差小於2.7 千帕(20 毫米汞柱);平時有高血壓者低於平時1/3 以上均應考慮本病。 同時應詢問四肢厥冷的程度, 有無少尿, 有無二便失禁, 有尤其它明顯不適,

有無偏癱、失語, 有無肢體抽搐, 口吐涎沫, 應與中風、癇證鑒別診斷。

本證以四肢厥冷、神志淡漠或煩躁、脈微欲絕為主症, 還應通過瞭解伴隨症狀以辨其寒熱陰陽。 如伴有發熱, 胸腹灼熱, 煩渴躁妄為熱厥;如無熱畏寒, 身冷如冰為寒厥;如脫證見於熱病中, 面色潮紅, 口渴喜飲, 舌光刹千枯無苔為陰脫;如體溫過低或不升, 大汗淋漓, 氣息嗷弱為陽脫;如神志昏迷, 目呆口張, 瞳孔散大, 汗出如油, 舌卷囊縮, 二便失禁為陰陽俱脫。

(二)分型問診

1.熱厥

問診:先見發熱, 後見手足厥冷, 胸腹灼熱, 煩渴躁妄, 伴口乾舌燥, 溺赤便秘, 脈微細數。

治法:清泄鬱熱。 若無形邪熱郁伏於內, 則用白虎湯方加銀花、連翹、大青葉等;若有形實熱燥實鬱阻腸間, 則用大承氣湯方加減。

2.寒厥

問診:無熱畏寒, 神情淡漠, 四肢厥冷, 伴面色晦暗, 尿少或遺尿, 脘腹冷痛, 下利清穀, 脈微欲絕。

治法:溫經散寒, 回陽救逆。 方用四逆湯。 若因血虛受寒而致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 治宜溫經散寒, 養血通脈, 方用當歸四逆湯。

3.陰脫

問診:多見於熱病中, 發熱煩躁, 肢厥不溫, 伴面色潮紅, 心悸多汗, 口渴喜飲, 尿少色黃, 舌光剝乾枯無苔, 脈微欲絕。

治法:養陰益氣固脫。 方用固陰煎加減, 亦可用生脈注射液20毫升加入5%~10%的葡萄糖20毫升中靜脈注射, 或用生脈注射液60~100 毫升加入5%~10%的葡萄糖250 毫升中靜脈滴注。

4.陽脫

問診:體溫過低或不升, 神昧或昏, 四肢厥冷, 脈微欲絕, 伴面色蒼白, 大汗淋漓, 氣息微弱。

治法:溫陽益氣, 回陽固脫。 方用四逆加人參湯。

亦可用參附注射液5~20 毫升, 加人5%~10% 的葡萄糖液20亳升中靜脈注射, 或20~10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

5.陰陽俱脫

問診:神志昏迷, 周身俱冷, 脈微欲絕, 目呆口張, 瞳仁散大, 汗出如油, 舌卷囊縮, 二便失禁。

治法:陰陽雙補以固脫, 方用參附湯合生脈散。 若面唇青紫, 皮膚瘀斑, 舌質紫暗者, 加丹參、川芎、赤芍、紅花等活血之品。 還可選用參附注射液5~20毫升, 加入5%~10%的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靜脈注射, 或20~10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