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反胃的病因與辨治

反胃, 食後脘腹悶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多由飲食不節、酒色所傷, 或長期憂思鬱怒, 使脾胃功能受損, 以致氣滯、血瘀、痰凝而成。 又稱胃反、翻胃。

病因病機

漢代《金匱要略》記載反胃的臨床特徵是“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穀不化”, 並提出具體證治。 唐代王冰在《素問》注文中認為此病的病機是無火, 使脾胃無以腐熟水穀。 元代《丹溪心法》認為反胃的病機為血虛、氣虛、有熱、有痰。 明代《景嶽全書》中的補命門火之說, 是對此病治療的重要補充。 西醫的消化性潰瘍, 胃、十二指腸憩室,

急、慢性胃炎, 胃黏膜脫垂, 十二指腸壅滯症, 胃腫瘤, 胃神經官能症等, 凡併發胃幽門部痙攣、水腫、狹窄, 引起胃排空障礙, 有反胃症狀者, 均可參考此病的內容辨證論治。

反胃的發生, 主要為脾胃虛寒、胃中積熱、痰濁阻胃或瘀血阻絡等, 影響胃氣通降下行, 宿食不化而成。

疾病辨治

反胃的辨治, 可概括為寒、熱、痰、瘀四類。

1、脾胃虛寒。 證見食後脘腹脹滿,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吐出宿食不化, 吐後即覺舒適, 神疲乏力, 面色少華, 舌淡、苔薄, 脈細緩無力。 治宜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若兼見面色白, 四肢清冷, 舌淡白, 脈沉細, 為久吐累及腎陽。 治宜益火之源、溫運脾陽。

2、胃中積熱。 證見食後脘腹脹滿,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 面紅,

心煩口渴, 便秘尿赤, 舌幹紅, 苔黃厚膩, 脈滑數。 治宜清胃泄熱。 若兼見唇幹口燥, 大便幹結, 舌紅, 脈轉細, 為久吐傷津耗氣, 氣陰兩虛。 治宜益氣生津、降逆止吐。

3、痰濁阻胃。 證見經常脘腹脹滿, 食後尤甚, 上腹或有積塊,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吐出宿食不化, 或為痰涎水飲, 眩暈, 心悸, 苔白滑, 脈滑數。 治宜滌痰化濁、和胃降逆。

4、血瘀內結。 證見經常脘腹脹滿, 食後尤甚, 上腹有積塊, 堅硬且推之不移,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吐出宿食不化, 或吐血便血, 或上腹脹滿刺痛拒按, 舌質暗紅或有瘀點, 脈弦澀。 治宜活血化瘀、和胃降逆。

反胃起病緩慢, 病初多表現為脾胃虛寒或胃中積熱, 適當調理, 較易治療。 如久病形體日漸衰弱, 發展為真陰枯竭或真陽衰微之危候,

預後不佳。

注意調節飲食, 戒煙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保持心情舒暢, 房事有節, 有助於反胃的預防與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