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痹證的問診

痹證是人體營衛失調、感受風寒濕三氣, 合而為病, 或日久正虛, 內生痰濁、瘀血、毒熱, 正邪相搏, 使經絡、肌膚、血脈、筋骨, 甚則臟腑的氣血痹阻, 失於濡養, 而出現肢體疼痛、腫脹、酸楚、麻木、重著、變形、僵直及活動受限等症狀, 甚則累及臟腑的一類疾病的總稱。

本證在臨床上最為常見, 不論男女老幼均可發生。 歷代醫家從臨床實踐中, 總結了寶貴的經驗。 如《素間·痹論》認為此證起因是“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從所見的症狀分類, 則有行、痛、著、熱之別, 以病位的淺深分型又有皮、肌、脈、筋、骨之殊。 若病久不已, 複感外邪,

內客臟腑, 更可演變成為肺、脾、心、肝、腎、腸、胞等臟腑諸痹。 自《內經》始, 歷代醫家對痹證的病因、病機有頗多論述。 大量文獻與近代臨床研究資料表明, 本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個體素質、產後、外傷等因素均有密切的關係, 且病位的淺深、治療的確當與否、機體的抗病能力強弱, 以及是否複惑外邪, 對病情的轉歸及預後, 都有直接的影響。 後世醫家在《內經》理論基礎上, 加以仔細觀察, 不斷總結, 逐漸趨於完善。 近些年來, 焦樹德教授又把關節變形的痹證統稱為尪痹, 豐富了祖國醫學對痹證的認識和治法。

西醫的急慢性關節炎、關節周圍疾病、風濕熱等病屬本病範疇。

本病的起因和形成, 主要是由於臟腑氣血虧虛、正氣不足,

以致營衛之氣不固, 風、寒, 濕、熱之邪乘虛內入肌腠、經絡, 深伏筋骨, 流注關節, 故本病具有關節疼痛, 肌肉酸軟麻木, 身體重著的症狀。 並可因長期受氣候環境影響而成者。 又可因感受風寒濕邪偏勝的不同, 而表現出不同的證型。 若濕熱素盛或素體陽盛, 或三氣雜感鬱而化熱, 則為熱痹。 個人的體質不同、感受外邪的輕重各異、病性的寒熱有別, 故受病的淺深也因之而異。

(一)問診要點

本病可通過問診及必要檢查確診。 在問診過程中, 首先應詢問發病原因、病變部位、關節疼痛的時間等。 除濕熱痹外, 諸痹皆逢寒則劇, 得熱則舒, 每遇陰雨天則與人體相感應。 還應詢問關節外形是否腫脹, 疼痛的性質如何, 既往有無痢疾史、外傷史、結核史、過敏史等,

以有利千辨證治療。 要辨別陰陽寒熱虛實, 以利於用藥;還要與痿證相鑒別。

(二)分型問診

1.行痹(又稱風痹)

問診:四肢肌肉關節疼痛、酸楚, 滸走不定, 以腕、肘、髖、膝、踝等人關節為多見。 關節屈伸不利, 或惡寒發熱。

治法:祛風通絡, 佐以散寒除濕。 方用防風湯。 若尤汗身煩痛, 加麻黃、蒼術解表除濕;若多汗惡風, 一身掣痛為舊風雖出新風又入, 加黃芪、白芍實衛和營;關節強痛、屈伸不利, 加蜣螂、靈仙、苡仁。

2.痛痹

問診:肢體關節劇痛, 痛有定處, 得熱痛減, 日輕夜重。

治法:溫經散寒, 祛風除濕。 方用烏附麻辛桂姜湯。 若濕熱阻滯陽氣, 麻木甚者, 加茯苓、半夏、柱枝;若疼痛日久不去, 關節寒冷拘攣者, 用大活絡丹或小活絡丹。

3.著痹(又稱溫痹)

問診:肢體關節、肌肉腫脹疼痛, 重著, 晨僵, 痛處固定, 陰雨天更甚, 甚則腰膝冷沉, 足腫, 苔白膩。

治法:除濕運脾, 祛風散寒。 方用薏苡仁東加減。 或兼惡寒發熱, 身煩疼者, 去川烏、當歸, 加白芷、藿香以解表化濕;小便不利, 身浮腫者, 加澤瀉、豬苓以利小便。

4.熱痹

問診:關節肌肉疼痛, 局部灼熱紅腫, 痛不可觸, 屈伸不利, 得冷則舒。 兼有發熱惡風, 口渴, 心煩, 小便黃, 苔黃, 脈沉滑數。

治法:清熱通絡, 疏風利濕。 方用加減木防己湯。 若熱痹日久不愈, 再感濕熱, 皮膚色暗, 肌熱者, 用秦艽四物東加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