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是指眼在調節鬆弛狀態下, 平行光線經眼的屈光系統的折射後焦點落在視網膜之前。 古代醫籍對本病早有認識, 稱為“目不能遠視”, 又名“能近怯遠症”, 至《目經大成》始稱近視由先天生成。 近視的發生與遺傳、發育、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
近視的分類方法如下:按度數的淺深可分為低度(-3.OOD以下)、中度(-3.00--6.00D)、高度(-6.OOD以上)三種。 按病因病理可分為軸性、曲率性、屈光率性、調節性(假性)。 按發生發展的先後與趨勢可分為先天、後天或單純性與病理性兩類。 病理性近視也稱進行性近視, 超過-20.OOD的稱惡性近視。 根據點用睫狀肌麻痹劑後的屈光變化可分為假性(用藥後近視消失)、真性(用藥後近視度未降低)、混合性(用藥後近視度降低但仍未恢復正視者)三種。
近視眼是損害視力最常見的眼病之一, 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 每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
本病巢元方認為:“夫目不能遠視者, 由於目為肝之外候, 臟腑之精華, 若勞傷腑髒, 肝氣不足, ……故不能遠視。 ”表明中醫對“不能遠視”是強調整體觀念的, 且認為其發病原因與人體臟器所受的影響有關。 唐·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七竅病》中說:“數看日月, 夜視星火, 夜讀細書, 月下看書, 抄寫多年,
(1)過用目力, 久視傷血, 血傷氣損, 以致目中神光不能發越於遠處。
(2)肝腎兩虛, 稟賦不足, 神光衰弱, 光華不能遠及而僅能視近。
近視眼針療法一
取穴主穴:眼針1區、6區、7區、攢竹、絲竹空、太陽、合穀。 配穴:光明、脾俞、腎俞、百會、氣海。
操作規程:每次選主穴平補平瀉, 留針40分鐘, 眼l區沿眶緣向顳側皮下斜刺.6區、7區沿眶緣向顳側皮下斜刺, 進針時用0.5寸毫針進針0.5寸, 攢竹平刺0.5寸.絲竹空透太陽l寸, 合穀直刺1寸, 百會平刺0.5寸, 脾俞、腎俞斜刺0.5寸, 光明、氣海直刺0.5寸。 進針完畢後囑患者閉眼, 坐位或仰臥位。
留針40~60分鐘, 20~30分鐘行針一次, 期間不斷觀察患者情況, 並囑患者家屬協同留觀。
操作間隔:得氣後留針40分鐘到1小時, 一週三次, 三個月為1個療程。
主治:氣血不足證:視近清楚, 視遠模糊, 眼底或可見視網膜呈豹紋狀改變;或兼見面色晄白, 體疲乏力;舌質淡, 苔蒲白, 脈細弱。
近視眼針療法二
取穴主穴:眼針2區、4區、8區、攢竹、絲竹空、太陽、合穀。 配穴:肝俞、腎俞、太溪、太沖、光明。
操作規程:每次選主穴平補平瀉, 留針40分鐘, 眼2區、4區沿眶緣向鼻側皮下斜刺, 8區沿眶緣向顳側皮下斜刺, 進針時用0.5寸亳針進針0.5寸, 攢竹平刺0.5寸, 絲竹空透太陽l寸, 合穀直刺1寸, 肝俞、腎俞斜刺0.5寸, 太溪、太沖直刺0.5寸, 光明直刺l寸。 進針完畢後囑患者閉眼, 坐位或仰臥位。
留針40~60分鐘, 20~30分鐘行針一次, 期間不斷觀察患者情況, 並囑患者家屬協同留觀。
操作間隔:得氣後留針40分鐘到l小時, 一週三次, 三個月為1個療程。
主治:肝腎兩虛證:能近怯遠, 可有眼前黑花飄動, 眼底可見玻璃體液化混濁, 視網膜呈豹紋狀改變;或有頭暈耳鳴, 腰膝酸軟, 寐差多夢;舌質淡, 脈細弱或弦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