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糖尿病治療中的7大誤區

誤區1:糖尿病患者應該儘量少吃主食

有時候, 我問患者, 你每天吃多少飯。 有的人說, 每天一小碗甚至半碗, 稍多血糖就高, 不敢吃。 這種想法讓很多人都不敢吃糧食, 然而, 卻因此出現很多問題。

如果糧食吃不夠, 能量就會缺乏。 為了補充機體需要的能量, 吃進去的魚、肉等蛋白質就會被當做糧食消耗掉。 久而久之, 身體無法維持自身的肌肉量, 整個人就會逐漸消瘦。 而長期肌肉萎縮, 也會逐漸喪失運動能力。

不吃主食, 能量不足, 也會導致患者精神焦慮、情緒波動, 甚至睡眠不良、多思多慮。 有些患者晚上不敢吃東西,

夜裡睡不好、翻來覆去。 我會讓患者嘗試睡前吃點東西, 補充身體的能量。

缺乏能量會使人體處於負能量狀態, 有糖尿病並不意味著身體就要處於一種負能量的狀態之中, 缺乏能量會讓精神和身體都不適應。

那麼, 主食吃多少合適呢?每天最少5-6兩。 我們並不是主張過量地吃, 但是必須要按量吃夠。 一般不做太重活兒的女性, 也可以考慮每天5兩主食;男性可以考慮6-7兩。 這樣分配到三餐的話, 每餐大概為1.5-2兩(以上均為生重)。

但有人又擔心, 吃了適量主食血糖升高怎麼辦。 吃飯後血糖升高, 可以通過運動、用藥等方法來解決, 但絕不能靠不吃主食來解決。

此外, 關於餐後血糖需要辯證地看待。 有些年齡在65歲以上, 患糖尿病接近十年或十年以上的人,

重點觀察餐前血糖。 因為老年人餐後胰島素分泌不足, 如果應用藥物將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到9mmol/L以下, 甚至8mmol/L以下後, 下頓飯的餐前血糖會較低, 有時身體會難以承受。 因此, 這樣可能就不會受益於餐後血糖的降低, 反而受害於不適當降低的餐前血糖。

誤區2:糖尿病患者應該以吃粗糧為主

對於某些人而言, 這個不一定是誤區, 因為他們的確以吃粗糧為主。 然而, 對於有些人, 尤其是剛確診糖尿病的患者而言, 他們不是愛吃粗糧, 而是不敢吃細糧, 就診時往往異常緊張地告訴大夫:“我三個月都沒吃過細糧了, 全是玉米麵、玉米碴、蕎面、蓧麥面, 吃得我眼睛都發花了”。 這些患者認為, 只要一吃細糧血糖就高,

所以不敢吃。

事實上, 該吃的東西吃了, 血糖升高, 那不能說明不該吃, 而只能說明又得吃又得另想辦法。 細糧含纖維少, 消化吸收比較快, 血糖升高必然也比較快。 其實, 消化吸收快也有好處:年老體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 吃細糧反而對身體有益。 對於這類人, 吃粗糧吸收不了, 還會使胃不舒服, 並可能因消化不良、缺乏能量而影響身體健康狀態。

因此, 要考慮粗細搭配, 比如一份粗糧搭配兩至三份細糧, 可以在某一頓飯按照這個比例吃, 也可以三頓飯中一頓粗糧一頓細糧交替著吃。 穿衣服講究混搭, 吃飯也一樣。

另外, 粗細搭配時也要考慮患者的體質。 對於體質較差, 身形瘦弱的人, 少吃粗糧;而對於肥胖, 身形健壯的人,

可以稍微增加粗糧的比例。

此外, 多吃蔬菜也是增加膳食纖維的方法, 而不僅僅是進食粗糧才能增加纖維。

誤區3:只吃白肉不吃紅肉, 或只吃牛羊肉不吃豬肉

在有些國外的營養與疾病研究中, 可以見到推薦多吃白肉少吃紅肉的說法, 但並沒有絕對到只吃白肉不吃紅肉, 或只吃牛羊肉不吃豬肉的程度。

理論上講, 紅肉裡的膽固醇含量較高, 然而, 膽固醇並非一無是處。 人體的細胞也需要膽固醇來維繫、更新。 人體的一些激素, 比如性激素就是以膽固醇為原料的。

營養的精要在於平衡和全面, 而非絕對地吃和不吃。 平衡、全面的意思是指所有的營養素都要包括, 不能有這個沒那個。 但對某些營養素, 可以採取少而精的策略,

而非完全不吃。

此外, 漢民族自古以吃豬肉為主, 而牛羊肉則在回族或草原牧民中盛行。 熟悉胰島素的患者都知道, 豬的胰島素氨基酸結構跟人的最接近, 只差一個氨基酸, 而牛的卻差三個。 所以, 食用跟人體氨基酸結構和比例更相近的豬肉從某種程度來說可能對人體的身體構成成分的修復和更新更高效。 並不像人們常認為的豬肉脂肪含量高, 不宜食用, 如果選擇較瘦的豬肉也是不錯的。 因而在科學上並不支持要吃肉只吃牛羊肉而不能吃豬肉的觀點。

經常有病友問我, 什麼能吃, 什麼不能吃。 我覺得食物方面好像沒有絕對不能吃的東西, 主要是吃多少, 怎麼吃的問題。 而病友會又常會反問, 不是說水果、甜食都不能吃嗎?糧食也得少吃, 肉也要適量減少?

總體來講,從營養角度,各樣食材都可以適當根據喜好加以選擇並食用,只是主要需關注吃的方式(煎炒烹炸應少,蒸煮燴燉拌宜採用)。但是針對不同的人,遺傳素質、運動量、體格、生活習慣等都不同,所以很難一言而盡。

事實上,醫學是解決健康問題的博弈,也就說,具體吃什麼要考慮它的好處和壞處,思考它的代價和影響,營養學也並非吃與不吃那麼簡單。

大家要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這個聲音是什麼?它就是身體的食欲,今天告訴你想吃牛肉,明天告訴你想吃水果。如果你每次都不理這個聲音,強行告訴自己糖尿病人不能吃牛肉,不能吃水果,那麼有一天這個聲音就不會再告訴你想吃什麼了。一般而言,食欲是七到十天一個週期,有些東西七到十天之內吃過就不再想吃了,十天沒吃的東西就又想吃了。

因此,傾聽身體的訴求(食欲),不斷調整觀察,這樣才能吃得健康和舒服。

誤區4:糖尿病患者不應吃水果

有人說,“一吃水果血糖就高,所以不敢吃水果。”之前講了,糧食都可以吃,水果為什麼不能吃呢?糧食的升糖作用比水果要高得多,甚至吃起來很甜的西瓜,適度適量地吃一點,影響也不是很大。

從內心深處,你覺得糖尿病人應不應該吃水果?應該,因為水果對人體有很多好處。

首先,水果能促進消化。比如有的人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後,吃一點水果會感覺腹部很舒服,不脹了。

其次,水果還能平衡人體的酸鹼度,有人吃肉比較多容易尿酸高,然而,吃水果後就會一定程度上鹼化血液,有利於尿酸的排出。

另外,水果裡的果膠、果糖、鉀元素、維生素等都對人體腸道健康和整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水果還有利於降低血液粘稠度,還有很多不能盡數的益處。

儘管水果有很多好處,但糖尿病人卻更擔心它的壞處,甚至有人會覺得吃一口水果就像會中毒、會受害一樣。其實吃水果後,血糖不升高,那就不是糖尿病人了。然而,既然已經是糖尿病人就要認可這個事實,而不是掩蓋事實。

曾經有一位女患者,確診糖尿病之前,每天就喜歡成斤地吃各種水果,但肉和糧食吃得不多。患病之後,擔心血糖升高,完全不敢吃水果了,糧食一樣吃得很少。結果,人整天昏昏沉沉的,一點勁都沒有。後來,我告訴她,既然一直吃水果還可以接著吃,只是要減少到原來的一半。而之後,她整個人覺得舒服了很多,血糖也不像原來那樣忽高忽低了。

吃完水果之後,什麼時候監測血糖?我們並不反對餐後馬上吃水果,因為這樣有利於飯食的消化。我建議要瞭解吃水果對血糖的影響,要看吃水果後3-4小時的血糖。如果查1-2小時後的血糖,一般情況會比不吃時高,因為比如本來餐後2小時血糖是9mmol/L,吃完水果後一查會高到10-12mmol/L,而3-4小時後這種吃水果後的血糖升高效應就會消失。因而不必過分擔心,以致任何水果都不敢吃了。這樣做也會對人體不利。

關於吃水果的數量,我建議是適可而止。比如蘋果、梨、柳丁等每日不超過半斤,另外可以在運動前吃,既能幫助肌肉更好工作,也能在運動中消除果糖攝入的影響,一舉多得。而水果的品種,我建議熱帶水果少吃,比如荔枝、芒果、香蕉、桂圓等,因為這些水果比較甜。但也不是說不能吃,只是要少吃。

誤區5:每天家務很多,忙個不停,無需做運動

很多女同胞在家要做很多家務,往往會認為就不需要專門運動了。首先,家務勞動肯定有利於血糖控制。但是,家務勞動的強度和時間不定,可能體力消耗不夠。另外,做家務動用的肌肉和做運動是不一樣的。好的運動往往能調動全身肌肉,比如跑步時,至少能動用上半身9塊肌肉,下半身28塊肌肉,總共37塊肌肉;太極拳動用的肌肉也有四五十塊等。

此外,做運動時還要達到的一定的心率,一般是(170-年齡),即如果70歲時運動的心率就要達到100次。達到目標心率後,要持續15-20分鐘,半個小時鍛煉效果會更好。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有氧、拉伸、力量三種運動方式。有氧運動包括快走、跑步、跳繩等;拉伸運動有瑜伽及關節韌帶活動等;力量訓練包括跳繩、啞鈴、蹲起等各種上下肢力量鍛煉。

誤區6: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高了一定會出併發症

不少人認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但這並不適合所有的患者。對於年輕的(一般年齡小於50歲),病程較短的(短於五年)的病人,可以以正常人的血糖標準作為治療目標。然而,患者年齡每增長10年,血糖標準就要升高1-2mmol/L。

有些老人家覺得,自己空腹血糖7+mmol/L,比正常標準高,就很擔心。然而,出現這種情況要審時度勢,既然腿腳不如年輕人了,身體可能各方面都不一樣了,血糖同樣也要放鬆要求,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

血糖高了一定會出現併發症嗎?並非如此。有研究表明,當糖化血紅蛋白在8%以上,歲數較大的患者在9%以上時,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才開始明顯增加。當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在6%或7%,或7.5%,甚至8%,可能並沒有很大差別。

糖化血紅蛋白的標準有7%、8%和9%之分。病程較短的年輕患者的標準是7%,而預期壽命小於10年的應按8%,而預期壽命小於9年的應按9%。

此外,降糖要以不出現低血糖為前提。如果按正常標準降糖後,出現低血糖,就不能按正常標準來要求或調整了。

在降糖的過程中,還要考慮血壓、血脂等因素,而不是單純血糖一個因素。因此,對於某些情況,不用把血糖控制得那麼嚴格,但這並不是說讓大家放任,而是改變舊有過度、不適當控制血糖的想法。

誤區7:糖尿病主要需控制血糖,而血壓和血脂相對次要

有人說,我是糖尿病,控制血糖就可以了,血壓和血脂相對次要。事實上,並非如此。 在控制大血管病變的風險因素方面,它們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血壓、血脂、血糖。

在控制動脈硬化方面,單獨控制血糖,而不管血壓和血脂的效果並不好。因此,三高的控制需要全面,需要長期綜合治療。

另外,血壓和血脂並不是降下來就可以不管了,達標之後,還需要用藥維持治療(有時可以減量,需根據具體病情來定)。這就好像打一場戰爭,攻城掠地的時候用重兵,但搶下的山頭還需要有人放哨把守,否則往往很快失陷。

警惕糖尿病治療中的7大誤區:

肉也要適量減少?

總體來講,從營養角度,各樣食材都可以適當根據喜好加以選擇並食用,只是主要需關注吃的方式(煎炒烹炸應少,蒸煮燴燉拌宜採用)。但是針對不同的人,遺傳素質、運動量、體格、生活習慣等都不同,所以很難一言而盡。

事實上,醫學是解決健康問題的博弈,也就說,具體吃什麼要考慮它的好處和壞處,思考它的代價和影響,營養學也並非吃與不吃那麼簡單。

大家要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這個聲音是什麼?它就是身體的食欲,今天告訴你想吃牛肉,明天告訴你想吃水果。如果你每次都不理這個聲音,強行告訴自己糖尿病人不能吃牛肉,不能吃水果,那麼有一天這個聲音就不會再告訴你想吃什麼了。一般而言,食欲是七到十天一個週期,有些東西七到十天之內吃過就不再想吃了,十天沒吃的東西就又想吃了。

因此,傾聽身體的訴求(食欲),不斷調整觀察,這樣才能吃得健康和舒服。

誤區4:糖尿病患者不應吃水果

有人說,“一吃水果血糖就高,所以不敢吃水果。”之前講了,糧食都可以吃,水果為什麼不能吃呢?糧食的升糖作用比水果要高得多,甚至吃起來很甜的西瓜,適度適量地吃一點,影響也不是很大。

從內心深處,你覺得糖尿病人應不應該吃水果?應該,因為水果對人體有很多好處。

首先,水果能促進消化。比如有的人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後,吃一點水果會感覺腹部很舒服,不脹了。

其次,水果還能平衡人體的酸鹼度,有人吃肉比較多容易尿酸高,然而,吃水果後就會一定程度上鹼化血液,有利於尿酸的排出。

另外,水果裡的果膠、果糖、鉀元素、維生素等都對人體腸道健康和整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水果還有利於降低血液粘稠度,還有很多不能盡數的益處。

儘管水果有很多好處,但糖尿病人卻更擔心它的壞處,甚至有人會覺得吃一口水果就像會中毒、會受害一樣。其實吃水果後,血糖不升高,那就不是糖尿病人了。然而,既然已經是糖尿病人就要認可這個事實,而不是掩蓋事實。

曾經有一位女患者,確診糖尿病之前,每天就喜歡成斤地吃各種水果,但肉和糧食吃得不多。患病之後,擔心血糖升高,完全不敢吃水果了,糧食一樣吃得很少。結果,人整天昏昏沉沉的,一點勁都沒有。後來,我告訴她,既然一直吃水果還可以接著吃,只是要減少到原來的一半。而之後,她整個人覺得舒服了很多,血糖也不像原來那樣忽高忽低了。

吃完水果之後,什麼時候監測血糖?我們並不反對餐後馬上吃水果,因為這樣有利於飯食的消化。我建議要瞭解吃水果對血糖的影響,要看吃水果後3-4小時的血糖。如果查1-2小時後的血糖,一般情況會比不吃時高,因為比如本來餐後2小時血糖是9mmol/L,吃完水果後一查會高到10-12mmol/L,而3-4小時後這種吃水果後的血糖升高效應就會消失。因而不必過分擔心,以致任何水果都不敢吃了。這樣做也會對人體不利。

關於吃水果的數量,我建議是適可而止。比如蘋果、梨、柳丁等每日不超過半斤,另外可以在運動前吃,既能幫助肌肉更好工作,也能在運動中消除果糖攝入的影響,一舉多得。而水果的品種,我建議熱帶水果少吃,比如荔枝、芒果、香蕉、桂圓等,因為這些水果比較甜。但也不是說不能吃,只是要少吃。

誤區5:每天家務很多,忙個不停,無需做運動

很多女同胞在家要做很多家務,往往會認為就不需要專門運動了。首先,家務勞動肯定有利於血糖控制。但是,家務勞動的強度和時間不定,可能體力消耗不夠。另外,做家務動用的肌肉和做運動是不一樣的。好的運動往往能調動全身肌肉,比如跑步時,至少能動用上半身9塊肌肉,下半身28塊肌肉,總共37塊肌肉;太極拳動用的肌肉也有四五十塊等。

此外,做運動時還要達到的一定的心率,一般是(170-年齡),即如果70歲時運動的心率就要達到100次。達到目標心率後,要持續15-20分鐘,半個小時鍛煉效果會更好。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有氧、拉伸、力量三種運動方式。有氧運動包括快走、跑步、跳繩等;拉伸運動有瑜伽及關節韌帶活動等;力量訓練包括跳繩、啞鈴、蹲起等各種上下肢力量鍛煉。

誤區6: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高了一定會出併發症

不少人認為血糖越接近正常越好,但這並不適合所有的患者。對於年輕的(一般年齡小於50歲),病程較短的(短於五年)的病人,可以以正常人的血糖標準作為治療目標。然而,患者年齡每增長10年,血糖標準就要升高1-2mmol/L。

有些老人家覺得,自己空腹血糖7+mmol/L,比正常標準高,就很擔心。然而,出現這種情況要審時度勢,既然腿腳不如年輕人了,身體可能各方面都不一樣了,血糖同樣也要放鬆要求,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

血糖高了一定會出現併發症嗎?並非如此。有研究表明,當糖化血紅蛋白在8%以上,歲數較大的患者在9%以上時,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才開始明顯增加。當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在6%或7%,或7.5%,甚至8%,可能並沒有很大差別。

糖化血紅蛋白的標準有7%、8%和9%之分。病程較短的年輕患者的標準是7%,而預期壽命小於10年的應按8%,而預期壽命小於9年的應按9%。

此外,降糖要以不出現低血糖為前提。如果按正常標準降糖後,出現低血糖,就不能按正常標準來要求或調整了。

在降糖的過程中,還要考慮血壓、血脂等因素,而不是單純血糖一個因素。因此,對於某些情況,不用把血糖控制得那麼嚴格,但這並不是說讓大家放任,而是改變舊有過度、不適當控制血糖的想法。

誤區7:糖尿病主要需控制血糖,而血壓和血脂相對次要

有人說,我是糖尿病,控制血糖就可以了,血壓和血脂相對次要。事實上,並非如此。 在控制大血管病變的風險因素方面,它們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血壓、血脂、血糖。

在控制動脈硬化方面,單獨控制血糖,而不管血壓和血脂的效果並不好。因此,三高的控制需要全面,需要長期綜合治療。

另外,血壓和血脂並不是降下來就可以不管了,達標之後,還需要用藥維持治療(有時可以減量,需根據具體病情來定)。這就好像打一場戰爭,攻城掠地的時候用重兵,但搶下的山頭還需要有人放哨把守,否則往往很快失陷。

警惕糖尿病治療中的7大誤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