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證要點
辨標本虛實因憂思惱怒, 飲食所傷, 寒溫失宜, 引起氣滯、痰結、血瘀阻於食管, 食管狹窄所致者為實;因熱飲傷津, 房勞傷腎, 年老腎虛, 引起津枯血燥, 氣虛陽微, 食管乾澀所致者為虛。 症見胸膈脹痛、刺痛, 痛處不移, 胸膈滿悶, 泛吐痰涎者多實;症見形體消瘦, 皮膚乾枯, 舌紅少津, 或面色蒼白, 形寒氣短, 面浮足腫者多虛。 新病多實, 或實多虛少;久病多虛, 或虛實並重。 邪實為標, 正虛為本。
二、治療原則
依據噎膈的病機, 其治療原則為理氣開鬱, 化痰消瘀, 滋陰養血潤燥, 分清標本虛實而治。 初起以標實為主,
三、分證論治
痰氣交阻
症狀:進食梗阻, 脘膈痞滿, 甚則疼痛, 情志舒暢則減輕, 精神抑鬱則加重, 噯氣呃逆, 嘔吐痰涎, 口乾咽燥, 大便艱澀, 舌質紅, 苔薄膩, 脈弦滑。
治法:開鬱化痰, 潤燥降氣。
方藥:啟膈散。
方中丹參、郁金、砂仁理氣化痰解鬱, 沙參、貝母、茯苓潤燥化痰, 杵頭糠和胃降逆。
津虧熱結
症狀:進食時梗澀而痛, 水飲可下, 食物難進, 食後複出, 胸背灼痛, 形體消瘦, 肌膚枯燥, 五心煩熱, 口燥咽幹, 渴欲飲冷, 大便幹結, 舌紅而幹, 或有裂紋, 脈弦細數。 治法:養陰生津, 瀉熱散結。
方藥:沙參麥冬湯。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滋養津液, 桑葉、天花粉養陰泄熱, 扁豆、甘草安中和胃。 可加玄參、生地、石斛以助養陰之力, 加梔子、黃連、黃芩以清肺胃之熱。 若腸燥失潤, 大便幹結, 可加火麻仁、瓜蔞仁、何首烏潤腸通便;若腹中脹滿,
瘀血內結
症狀:進食梗阻, 胸膈疼痛, 食不得下, 甚則滴水難進, 食人即吐, 面色暗黑, 肌膚枯燥, 形體消瘦, 大便堅如羊屎, 或吐下物如赤豆汁, 或便血, 舌質紫暗, 或舌紅少津, 脈細澀。
治法:破結行瘀, 滋陰養血。
方藥:通幽湯。
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 破結行血用以為君藥;當歸、生地、熟地滋陰養血潤燥;檳榔下行而破氣滯, 升麻升清而降濁陰, 一升一降, 其氣乃通, 噎膈得開。 可加乳香、沒藥、丹參、赤芍、三七、三棱、莪術破結行瘀, 加海藻、昆布、瓜蔞、貝母、玄參化痰軟堅, 加沙參、麥冬、白芍滋陰養血。
氣虛陽微
症狀:進食梗阻不斷加重, 飲食不下, 面色蒼白, 精神衰憊, 形寒氣短, 面浮足腫, 泛吐清涎, 腹脹便溏, 舌淡苔白, 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 益氣回陽。
方藥:溫脾用補氣運脾湯, 溫腎用右歸丸。
前方以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補脾益氣, 砂仁、陳皮、半夏和胃降逆。 可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嘔, 加附子、乾薑溫補脾陽;若氣陰兩虛加石斛、麥冬、沙參以滋陰生津。 後方用附子、肉桂、鹿角膠、杜仲、菟絲子補腎助陽, 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當歸補腎滋陰。 若中氣下陷, 少氣懶言, 可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虛血虧,
噎膈至脾腎俱敗階段, 一般宜先進溫脾益氣之劑, 以救後天生化之源, 待能稍進飲食與藥物, 再以暖脾溫腎之方, 湯丸並進, 或兩方交替服用。 在此階段, 如因陽竭于上而水穀不入, 陰竭於下而二便不通, 稱為關格, 系開合之機已廢, 為陰陽離決的一種表現, 當積極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