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積聚的病因病機

積聚是由於體虛複感外邪, 情志飲食所傷, 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 以正氣虧虛, 臟腑失和, 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為基本病機, 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積聚是涉及腹腔臟器多種疾病, 而在臨床又比較常見的一類病證。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 中醫學對積聚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認識, 尤其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治療思想及有關的一系列方藥, 對減輕甚至治癒積聚病證, 具有重要的意義。

積聚之名, 首見於《靈樞·五變》:“人之善腸中積聚者,

……皮膚薄而不澤, 肉不堅而淖澤。 如此, 則腸胃弱, 惡則邪氣留止, 積聚乃傷。 ”《內經》裡還有伏梁、息賁、肥氣、奔豚等病名, 亦皆屬積聚範疇。 在治療方面,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堅者削之”, “結者散之, 留者攻之”等原則, 具有一般的指導作用。 《難經》對積聚作了明確的區別, 並對五臟之積的主要症狀作了具體描述。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將瘧疾引起的症瘕稱為瘧母, 並以鱉甲煎丸治之。 《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對積聚的病因病機有較詳細的論述, 並認為積聚一般有一個漸積成病的過程, “諸髒受邪, 初未能為積聚, 留滯不去, 乃成積聚”。 《證治準繩·積聚》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治療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張。

《景嶽全書·積聚》則對攻補法的應用作了很好的概括, “治積之要, 在知攻補之宜, 而攻補之宜, 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 《醫宗必讀·積聚》把攻補兩大治法與積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機地結合起來, 並指出治積不能急於求成, 可以“屢攻屢補, 以平為期”, 頗受後世醫家的重視。 《醫林改錯》則強調瘀血在積聚病機中的重要作用, 對活血化瘀方藥的應用有突出的貢獻。

中醫文獻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氣、息賁等疾病, 皆屬積聚的範疇。 根據積聚的臨床表現, 主要包括西醫的腹部腫瘤、肝脾腫大, 以及增生型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等疾病, 當這些疾病出現類似積聚的證候時, 可參閱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情志抑鬱, 氣滯血瘀正如《濟生方·積聚論治》所說:“憂、思、喜、怒之氣, 人之所不能無者, 過則傷乎五臟, ……留結而為五積。 ”情志致病, 首先病及氣分, 使肝氣不舒, 脾氣鬱結, 導致肝脾氣機阻滯。 繼則由氣及血, 使血行不暢, 經隧不利, 脈絡瘀阻。 若偏重於影響氣機的運行, 則為聚;氣血瘀滯, 日積月累, 凝結成塊則為積。

2、酒食內傷, 滋生痰濁由於飲酒過度, 或嗜食肥甘厚味、煎撙辛辣之品;或飲食不節, 損傷脾胃, 使脾失健運, 以致濕濁內停, 甚至凝結成痰。 痰濁阻滯之後, 又會進一步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 形成氣機鬱滯, 血脈瘀阻, 氣、血、痰互相搏結, 而引起積聚。 亦有因飲食不調, 因食遇氣, 食氣交阻, 氣機不暢而成聚證者。

3、邪毒侵襲, 留著不去寒、濕、熱等多種外邪及邪毒如果長時間地作用於人體,

或侵襲人體之後留著不去, 均可導致受病臟腑失和, 氣血運行不暢, 痰濁內生, 氣滯血瘀痰凝, 日久形成積聚。 正如《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說:“諸髒受邪, 初未能成積聚, 留滯不去, 乃成積聚。 ”

4、它病轉歸, 日久鹹積黃疸病後, 或黃疸經久不退, 濕邪留戀, 阻滯氣血;或久瘧不愈;濕痰凝滯, 脈絡痹阻;或感染血吸蟲, 蟲阻脈道, 肝脾氣血不暢, 脈絡瘀阻。 以上幾種病證, 日久不愈, 均可轉歸演變為積證。

情志抑鬱, 飲食損傷, 感受邪毒及它病轉歸是引起積聚的主要原因。 其中, 情志、飲食、邪毒等致病原因常交錯夾雜, 混合致病。

正氣虧虛則是積聚發病的內在因素, 積聚的形成及演變, 均與正氣的強弱密切相關。

正如《醫宗必讀·積聚》說:“積之成也, 正氣不足, 而後邪氣踞。 ”《景嶽全書·積聚》亦說:“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 多有積聚之病。 ”即是說, 積聚是正虛感邪、正邪鬥爭而正不勝邪的情況下, 邪氣踞之, 逐漸發展而成。 積聚的發生主要關係到肝、脾兩髒;氣滯、血瘀、痰結是形成積聚的主要病理變化。 其中聚證以氣機阻滯為主, 積證則氣滯、血瘀、痰結三者均有, 而以血瘀為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