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絡放血療法, 是中醫學中的一種獨特的針刺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不同的疾病, 用三棱針或粗而尖的針具, 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淺表血絡施以針刺, 放出適量血液, 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刺絡放血療法的中醫理論基礎主要是依據中醫經絡學說和氣血學說。 中醫認為;經絡具有由裡及表, 通達內外、聯絡肢節的作用, 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其“內屬於臟腑, 外絡於肢節”。

根據歷代針灸文獻記載, 針刺療法包括針刺不出血和針刺出血兩種。 針刺不出血就是用毫針針刺穴位以治病;針刺出血就是用三棱針刺破下表淺靜脈以瀉其淤血來治病。 前者偏於經脈, 後者偏於絡脈。 《黃帝內經》中把刺血療法分為絡刺、贊刺、豹文刺三種。 絡刺就是用三棱針刺入絡脈, 使其自然出血;贊刺是用針在患處直入直出, 多次的淺刺,
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多種多樣, 入三棱針點刺出血、梅花針叩刺出血、毫針散刺出血或刺絡後配合拔罐、割治療法等, 均是有效的治療手段。 代表性的刺絡有點刺法、散刺法、挑刺法、叢刺法、順刺法、逆刺法等。
刺絡放血療法的放血量:
關於出血量的多少, 古書記載不盡相同, 或“出血如大豆”, 或“出血盈鬥”。 現代刺絡療法的放血量, 主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 新病、實證、熱證、體質較強的病人, 出血量較大, 反之則較少。 同樣, 針刺放血時機的選取, 也根據病情和病人的體質強弱酌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