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膽脹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虛實起病較急, 病程較短, 或病程雖長而屬急性發作, 脹痛持續不解, 痛處拒按, 口苦發熱, 苔厚脈實者, 多屬實。 起病較緩, 病程較長, 脅痛隱隱, 脹而不甚, 時作時止, 或綿綿不休, 遇勞則發, 苔少脈虛者, 多屬虛。

2、辨緩急右脅脹痛, 痛勢劇烈, 甚或絞痛, 輾轉反側, 呻吟不止, 往來寒熱, 嘔吐頻繁, 苔黃脈數者, 則為急證;痛勢較緩, 無發熱嘔吐及黃疸者, 則病情較緩。

二、治療原則

膽脹的治療原則為疏肝利膽, 和降通腑。 臨床當據虛實而施治, 實證宜疏肝利膽通腑, 根據病情的不同, 分別合用理氣、化瘀、清熱、利濕、排石等法;虛證宜補中疏通,

根據虛損的差異, 合用滋陰或益氣溫陽等法, 以扶正祛邪。

三、分證論治

肝膽氣鬱

症狀:右脅脹滿疼痛, 痛引右肩, 遇怒加重, 胸悶脘脹, 善太息, 噯氣頻作, 吞酸噯腐, 苔白膩, 脈弦大。

治法:疏肝利膽, 理氣通降。

方藥:柴胡疏肝散。

本方以柴胡白芍、川芎疏肝利膽, 枳殼、香附、陳皮理氣通降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 應用時以方中四逆散為主, 可加蘇梗、青皮、郁金、木香行氣止痛。 若大便於結, 加大黃、檳榔;腹部脹滿, 加川樸、草蔻;口苦心煩, 加黃芩、梔子;噯氣, 嘔吐, 加代赭石、炒萊菔子;伴膽石加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

氣滯血瘀

症狀:右脅刺痛較劇, 痛有定處而拒按, 面色晦暗, 口幹口苦, 舌質紫暗或舌邊有瘀斑, 脈弦細澀。

治法:疏肝利膽,

理氣活血。

方藥:四逆散合失笑散。

方中柴胡、枳實、白芍、甘草疏肝利膽, 理氣止痛, 炒五靈脂、生蒲黃活血化瘀。 可酌加郁金、延胡索、川棟子、大黃以增強行氣化瘀止痛之效。 口苦心煩者, 加龍膽草、黃芩;脘腹脹甚者, 加枳殼、木香;噁心嘔吐者, 加半夏、竹茹。

膽腑鬱熱

症狀:右脅灼熱疼痛, 口苦咽於, 面紅目赤,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心煩失眠易怒, 舌紅, 苔黃厚而幹, 脈弦數。

治法:清瀉肝膽之火, 解鬱通腑。

方藥:清膽湯。

方中梔子、黃連、柴胡、白芍、蒲公英、金錢草、瓜蔞清瀉肝火, 郁金、延胡索、川棟子理氣解鬱止痛, 大黃利膽通腑瀉熱。 心煩失眠者, 加丹參、炒棗仁;黃疽加茵陳、枳殼;口渴喜飲者, 加天花粉、麥冬;噁心嘔吐者, 加半夏、竹茹。 方中金錢草用量宜大,

可用30-60g。

肝膽濕熱

症狀:右脅脹滿疼痛, 胸悶納呆, 噁心嘔吐, 口苦心煩, 大便粘滯, 或見黃疸, 舌紅苔黃膩, 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 疏肝利膽。

方藥:茵陳蒿湯。

方中茵陳、梔子、大黃清熱利濕, 疏通膽腑, 疏肝利膽。 可加柴胡、黃芩、半夏、郁金疏肝利膽而止痛, 或與大柴胡湯同用。 膽石者, 加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穿山甲利膽排石;小便黃赤者, 加滑石、車前子、白通草;苔白膩而濕重者, 去大黃、梔子, 加茯苓、白蔻仁、砂仁;若痛勢較劇, 或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 往來寒熱者, 加黃連、金銀花、蒲公英, 重用大黃。

陰虛鬱滯

症狀:右脅隱隱作痛, 或略有灼熱感, 口燥咽幹, 急躁易怒, 胸中煩熱, 頭暈目眩, 午後低熱, 舌紅少苔, 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疏肝利膽。

方藥:一貫煎。

方中生地黃、北沙參、麥冬、當歸身、枸杞子滋陰, 川棟子疏肝理氣止痛。 心煩失眠者, 加柏子仁、夜交藤、棗仁;兼灼痛者, 加白芍、甘草;急躁易怒者, 加梔子、青皮、珍珠母;脹痛者加佛手、香櫞。

陽虛鬱滯

症狀:右脅隱隱脹痛, 時作時止, 脘腹脹痛, 嘔吐清涎, 畏寒肢涼, 神疲乏力, 氣短懶言, 舌淡苔白, 脈弦弱無力。

治法:溫陽益氣, 疏肝利膽。

方藥:理中東加味。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溫陽益氣。 可加乾薑、制附子溫陽, 加柴胡、白芍、木香以增疏肝利膽之力。 腹中冷痛者, 加吳茱萸、烏藥;膽石者, 加金錢草、雞內金。 氣血兩虧者可選用八珍湯化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