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是一種常見的路邊野菜, 營養豐富味道酸爽, 是一道不錯的夏季美食。 馬齒莧為馬齒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肥厚多汁, 無毛, 高10-30cm。 生於田野路邊及庭園廢墟等向陽處。 國內各地均有分佈。 該種為藥食兩用植物。 全草供藥用, 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種子明目。
現代研究, 馬齒莧還含有豐富的SL3脂肪酸及維生素A樣物質:SL3脂肪酸是形成細胞膜, 尤其是腦細胞膜與眼細胞膜所必需的物質;維生素A樣物質能維持上皮組織如皮膚、角膜及結合膜的正常機能, 參與視紫質的合成, 增強視網膜感光性能,

1、清熱涼血治痢。 主治熱毒血痢及濕熱痢疾。
2、消熱解毒消癰。 可治火毒瘡瘍。
本品酸寒, 入心經走血分, 功能涼血止血, 解毒療癰;入大腸又善清涼血治痢。 為血痢、瘡毒所常用。
馬齒莧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消腫的功效。 對糖尿病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生草藥性備要》載:“治紅痢症, 清熱毒, 洗痔瘡疳疔”。 《滇南本草》載:“益氣, 清暑熱, 寬中下氣, 潤腸, 消積滯, 殺蟲, 療瘡紅腫疼痛”。 《本草綱目》說它“散血消腫, 利腸滑胎, 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
本品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據資料記載, 馬齒莧性寒, 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 具有清熱解毒, 利水祛濕, 散血消腫, 除塵殺菌, 消炎止痛, 止血涼血的功效, 素有“天然抗生素”之稱, 主治痢疾, 腸炎, 腎炎, 產後子宮出血, 便血, 乳腺炎等病症。 將新鮮馬齒莧取汁水, 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類急性紅斑滲出期不適症狀, 具有收濕止癢、清熱消腫的作用。 由於馬齒莧為寒涼之品, 脾胃虛弱、受涼引起腹瀉、大便泄瀉及孕婦忌食;馬齒莧忌與胡椒粉同食;不宜與甲魚同食, 否則會導致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