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藥膳食療>中藥大全>正文

黃芪有哪些功效

黃耆, 《本草綱目》稱黃芪, 《神農本草經》稱戴糝。 《名醫別錄》稱戴椹, 獨椹, 蜀脂, 百本。 《藥性論》稱王孫。 李時珍說, 耆是長的意思, 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 故名。 今俗稱黃芪。 “黃耆, 味甘微溫。 主癰疽久敗創, 排膿止痛, 大風, 痢疾, 五痔, 鼠瘺, 補虛, 小兒百病。 一名戴糝。 生山谷。 《神農本草經》上經。 黃芪功補三焦到底功效如何?

三焦, 為六腑之一, 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 關於“焦”字的含義, 歷代醫家認識不一。 有認為“焦”當作“膲”者, 膲為體內臟器, 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 為無形之氣, 能腐熟水穀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 樵, 槌也, 節也, 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 六腑之一, 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 包含胸腔和腹腔, 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 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 即將軀幹劃分為3個部位, 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

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 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 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編輯推薦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食用黃芪的方法

黃芪與什麼搭配最補氣血 三種絕配不可少

當歸和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當歸的功效和禁忌

三焦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 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 即使是有形論者, 對三焦實質的爭論, 至今尚無統一看法。 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 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三焦, 作為六腑之一, 一般認為它是分佈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 惟三焦最大, 無與匹配, 故有“孤府”之稱。 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 確有一腑, 蓋臟腑之外, 軀殼之內, 包羅諸髒, 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關於三焦的形態, 作為一個學術問題, 可以進一步探討, 但是, 這一問題對髒象學說本身來說並不是主要的。 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 中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 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 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繫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

總觀三焦, 膈以上為上焦, 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 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 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臟, 按其部位來說, 應劃歸中焦, 但因它與腎關係密切, 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 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黃芪功補三焦

① 李東垣:“黃耆既補三焦, 實衛氣, 與桂同功, 特

比桂甘平, 不辛熱為異耳。 但桂則通血脈, 能破血而實衛氣, 耆則益氣也。 又黃芪與人參、甘草三味, 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絕, 必用黃芪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 不令汗出, 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引自《本草綱目》)

② 王好古:“(黃芪), 治氣虛盜汗並自汗, 即皮表之藥, 又治膚痛, 則表藥可知。

又治咯血, 柔脾胃, 是為中州藥也。 又治傷寒尺脈不至, 又補腎臟元氣, 為裡藥。 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 ”(《湯液本草》)

③ 鄒澍:“(黃芪), 直人中土而行三焦, 故能內補中氣, 則《本經》所謂補虛, 《別錄》肺胃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 益氣也;能中行營氣, 則《本經》所謂主癰疽、久敗瘡, 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名醫別錄》所謂逐五臟問惡血也;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名醫別錄》所謂婦人子髒風邪氣,腹痛泄利也。”“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本經疏證》)

主要功用

① 倪朱謨:“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裡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屙,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證,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本草匯言》)

② 張景嶽:“(黃芪),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本草正》)

③ 賈所學:“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後,及痘疹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後,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藥品化義》)

④ 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於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藥,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聖藥。”(《本經逢原》)

⑤ 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編輯推薦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食用黃芪的方法

黃芪與什麼搭配最補氣血 三種絕配不可少

當歸和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當歸的功效和禁忌

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名醫別錄》所謂逐五臟問惡血也;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名醫別錄》所謂婦人子髒風邪氣,腹痛泄利也。”“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本經疏證》)

主要功用

① 倪朱謨:“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裡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屙,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證,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本草匯言》)

② 張景嶽:“(黃芪),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本草正》)

③ 賈所學:“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後,及痘疹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後,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藥品化義》)

④ 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於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藥,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聖藥。”(《本經逢原》)

⑤ 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編輯推薦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食用黃芪的方法

黃芪與什麼搭配最補氣血 三種絕配不可少

當歸和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當歸的功效和禁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