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機
1、正氣不足正氣不足是痹病的內在因素和病變的基礎。 體虛腠理空疏, 營衛不固, 為感邪創造了條件, 故《諸病源候論, 風病·風濕痹候》說:“由血氣虛, 則受風濕”。 《濟生方·痹》也說:“皆因體虛, 腠理空疏, 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 ”正氣不足, 無力驅邪外出, 病邪稽留而病勢纏綿。
2、外邪入侵外邪有風寒濕邪和風濕熱邪兩大類。 外感風寒濕邪, 多因居處潮濕, 涉水冒雨, 或睡臥當風, 或冒霧露, 氣候變化, 冷熱交錯等原因, 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所致。 正如《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也。 ”感受風濕熱邪,
風、寒、濕、熱之邪往往相互為虐, 方能成病。 風為陽邪開發腠理, 又具穿透之力, 寒借此力內犯, 風又借寒凝之積, 使邪附病位, 而成傷人致病之基。 濕邪借風邪的疏泄之力, 寒邪的收引之能, 而入侵筋骨肌肉, 風寒又借濕邪之性, 粘著、膠固於肢體而不去。 風、熱均為陽邪, 風勝則化熱, 熱勝則生風, 狼狽相因, 開泄腠理而讓濕人, 又因濕而膠固不解。
風、寒、濕、熱病邪留注肌肉、筋骨、關節, 造成經絡壅塞,
痹病日久不愈, 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 血脈瘀阻, 津液凝聚, 痰瘀互結, 閉阻經絡, 深入骨骱, 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 甚至深入臟腑, 出現臟腑痹的證候。
初病屬實, 久病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 伴見氣血虧虛, 肝腎不足的證候。
二、診斷
1、發病特點本病不分年齡、性別, 但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運動員以及體育愛好者易於罹患。 同時, 發病的輕重與寒冷、潮濕、勞累以及天氣變化、節氣等有關。
2、臨床表現突然或緩慢地自覺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為本病的症狀學特徵。 或遊走不定, 惡風寒;或痛劇, 遇寒則甚, 得熱則緩;或重著而痛, 手足笨重, 活動不靈, 肌肉麻木不仁;或肢體關節疼痛, 痛處欣紅灼熱, 筋脈拘急;或關節劇痛, 腫大變形, 也有綿綿而痛, 麻木尤甚, 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脈象舌質紅, 苔多白滑, 脈象多見沉緊、沉弦、沉緩、澀。
4、輔助檢查實驗室和X線等檢查常有助於痹病診斷。
三、鑒別診斷
痿病肢體痹病久治不愈, 肢體關節或因痛劇, 或因屆伸不利, 或因變形而活動減少, 肌肉廢用而漸萎瘦, 而與痿病相似。 其鑒別的要點是看有無疼痛。 痿病以肌肉軟弱無力或萎縮為臨床特徵, 並無疼痛, 因肌肉軟弱無力而行動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