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顫證的病因與診斷

一、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較多, 以內傷為主, 尤以年老體衰多見, 正如《證治準繩·雜病‘顫振》所說:“壯年鮮有, 中年以後乃有之, 老年尤多。 ”勞欲太過, 醇酒厚味, 藥物所傷, 情志鬱怒等為顫震的重要病因, 但也有外感成為病因者, 如《醫學綱目·顫振》所說:“此症多由風相合, 亦有風寒所中者, 亦有風挾濕痰者。 ”本病有如下病機:

1、風陽內動中年以後, 腎精漸虧, 若加之勞欲太過, 或藥物所傷, 致使腎氣不足, 腎精虧耗, 腎水不能滋養肝木, 筋脈失濡, 木燥而生風, 腎水不能上濟心火, 心神失主則筋不能自收持而生顫震。 也有因情志鬱怒傷肝,

氣機不暢, 陽氣內鬱化熱生風而成。

2、髓海不足久病或年邁腎虧精少, 或年少稟賦不足, 或七情內傷, 凡應事太煩則傷神。 精生氣, 氣生神, 神傷則精損氣耗, 腦髓不足, 神機失養, 筋脈肢體失主而成。

3、氣血虧虛或飲酒無度, 嗜食生冷肥甘, 或思慮傷脾, 或藥物所傷, 致脾胃受損, 中焦失於運化, 水穀不能化生氣血, 則氣虛血少, 陽弱陰虧。 頭為諸陽之會, 腦為髓海, 今陽弱陰虧, 陽氣不能上煦于頭, 陰精不能充養於腦, 神機受累, 筋脈肢體失司失控而生顫震。

4、痰熱動風多因脾腎虧虛, 水津運化失常而生痰, 痰濕鬱久而化熱生風;也有因外感風濕熱毒, 邪留於心, 傷及肺脾, 心不主五臟, 肺失通調, 脾失轉輸, 痰飲內生, 積久生熱, 熱極生風。

風火痰熱流竄於經絡, 困擾於神機, 筋脈失司失控而成。

或有痰濕之體, 積年累月, 阻滯氣機, 氣不行血而瘀滯, 痰瘀阻痹經脈, 氣血不運, 肌肉筋脈失養而不能自主者為顫震。

綜上所述, 本病為腦髓及肝、脾、腎等臟腑受損, 而引起筋脈肌肉失養和或失控而發生的病證, 這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和根本病機所在。 因腦為元神之府, 與心並主神機, 神機出入控制四肢百骸的協調運動;腎主骨生髓, 充養腦海, 伎巧出焉, 即肢體的精細、協調運動由腎精充養髓海而成;脾主肌肉、四肢, 為氣血陰陽化生之源, 腎精的充養, 肝筋的滋潤, 肌肉的溫煦, 均靠脾之健運, 化生之氣血陰陽的源源供養;肝主筋, 筋系於肉, 支配肌肉肢體的伸縮收持。

故腦髓、肝脾腎等臟腑的共同生理, 保證了頭身肢體的協調運動, 若病及其中的任一臟腑或多個臟腑, 筋脈肌肉失養和/或失控, 則發生頭身肢體不協調、不自主地運動而為顫震病。 病理性質, 虛多實少。 病理因素為虛、風、痰、火、瘀。 虛, 以陰精虧虛為主, 也有氣虛、血虛甚至陽虛者, 虛則不能充養臟腑, 潤養筋脈。 風, 以陰虛生風為主, 也有陽亢風動或痰熱化風者, 風性善動, 使筋脈肌肉變動不拘。 痰, 以稟賦痰濕之體為主, 或因肺脾腎虛不能運化水濕而成, 痰之為病, 或阻滯肌肉筋脈, 或化熱而生風。 火, 以陰虛生內熱為主, 或有五志過極化火, 或外感熱毒所致, 火熱則耗灼陰津, 肝腎失養, 或熱極風動而筋脈不寧。 瘀, 多因久病氣血不運而繼發,
常痰瘀並病, 阻滯經脈運行氣血, 筋脈肌肉失養而病。

二、診斷

1、具有頭部及肢體搖動、顫抖的特定臨床特徵。 輕者頭搖肢顫, 重者頭部震搖大動, 肢體震顫不已, 不能持物, 食則令人代哺;繼則肢體不靈, 行動遲緩, 表情淡漠, 呆滯, 口角流涎等症。

2、多發於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3、病隱襲, 漸進發展加重, 不能自行緩解。

4、測血壓、查眼底, 必要時做顱腦Cr、Mm等檢查, 具有西醫學某些錐體外系疾病, 如震顫麻痹等診斷依據者, 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三、鑒別診斷

顫震應與瘛疚相鑒別:

瘛瘋多見於急性熱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發作, 其症見手足屈伸牽引, 常伴發熱、神昏、兩目竄視, 頭、手顫動;顫震為一慢性疾患, 以頭部、肢體不自主地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

一般無發熱、神昏及其他特殊神志改變症狀, 手足顫抖而無抽搐牽引。 再結合病史的分析, 輔以實驗室及顱腦CT、Mm等檢查, 兩者不難鑒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