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顫證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標本以病象而言, 頭搖肢顫為標, 腦髓與肝脾腎臟氣受損為本;從病因病機而言, 精氣血虧虛為病之本, 內風、痰熱、瘀血為標。

2、察虛實本病為本虛標實之病, 即機體髒氣虛損的見症屬正虛, 痰熱動風的見症屬邪實。

二、治療原則

扶正補虛、標本兼顧是本病的治療原則。 根據標本虛實, 以填精補髓, 益腎調肝, 健脾益氣養血以扶正治本, 清化痰熱, 熄風止痙, 活血化瘀以祛邪治標為其治療大法。

三、分證論治

風陽內動

症狀:眩暈頭脹, 面紅, 口乾舌燥, 易怒, 腰膝酸軟, 睡有鼾聲, 漸見頭搖肢顫, 不能自主,

舌紅, 苔薄黃。

治法:滋陰潛陽。

方藥:滋生青陽湯。

方中生地、白芍、石斛、麥冬養陰以潛陽;石決明、磁石鎮逆以潛陽;桑葉、甘菊、薄荷、柴胡清肝以解鬱熱;天麻平肝熄風, 滋燥緩急。 諸藥配伍, 則滋陰與潛陽, 相得益彰, 尤適於陽亢較甚者。 本證亦可選用滋榮養液膏, 藥用女貞子、陳皮、幹桑葉、熟地、白芍、黑芝麻、旱蓮草、枸杞子、當歸身、鮮菊花、黑櫓豆、南竹葉、玉竹、白茯苓、沙蒺藜、炙甘草治之。 本方長於養陰, 尤適於虛風內動者。

髓海不足

症狀:頭暈目眩, 耳鳴, 記憶力差或善忘, 頭搖肢顫, 溲便不利, 寤寐顛倒, 重則神呆, 啼笑反常, 言語失序, 舌質淡紅體胖大, 苔薄白, 脈多沉弦無力或弦細而緊。

治法:填精益髓。

方藥:龜鹿二仙丹。

方中以鹿角通督脈, 龜板通任脈,

一善溫養陽氣, 一善滋養陰精, 均為血肉有情之晶, 善補人之真氣;人參大補中氣, 則氣之源頭得助, 氣化改善, 氣血調暢;構杞子滋補肝腎。 四味相合, 填精益髓, 達到補養精、氣、神三寶之功。 方中尚可加熟地、鱉甲、丹參、赤芍以滋陰活血。 有熱象者, 加知母、黃柏清相火。 畏寒肢冷者, 加淫羊藿、肉蓯蓉溫養腎陽。

本證亦可用益腦強神丸:鹿角膠50G, 麝香4g、海馬50g、龜板膠50g、燕菜50g、西紅花50g、玳瑁100g、枸杞子100g、石菖蒲50G, 山茱肉75G, 桃仁25g、何首烏100g、熟地75G, 黃精100g、稀薟草100g、生槐米100G, 五味子50g, 共為細面, 制大蜜丸, 每服1丸, 日3次, 淡鹽水送服。 本方具益氣養血, 滋陰潛陽, 活血化瘀, 通絡開竅之功。

氣血虧虛

症狀:眩暈, 心悸而煩, 動則氣短懶言, 頭搖肢顫, 納呆, 乏力, 畏寒肢冷, 汗出, 溲便失常,

舌體胖大, 苔薄白滑, 脈沉濡無力或沉細。

治法:補中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送服天王補心丹。

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 益氣升清;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 寧心安神。 臨證時, 可加枸杞、雞血藤、丹參、天麻、鉤藤以增強其養血熄風之效。 挾痰者, 加半夏、貝母、瓜蔞、橘絡祛痰通絡。 本證亦可用心脾雙補丸, 藥用人參、玄參、五味子、遠志肉、麥冬、神曲、酸棗仁、柏子仁、白術、川貝母、生甘草、丹參、苦桔梗、生地、川黃連、香附、朱砂, 共為細末, 以桂圓肉熬膏代蜜, 搗丸如彈子大, 每晨嚼服1丸, 開水送服。

痰熱動風

症狀:頭暈目眩, 頭搖, 肢體震顫, 手不能持物, 甚至四肢不知痛癢, 胸悶泛惡, 甚則嘔吐痰涎, 咳嗽, 痰涎如縷如絲, 吹拂不斷,

舌體胖大有齒痕, 舌質紅, 苔厚膩或白或黃, 脈沉滑或沉濡。

治法:豁痰熄風。

方藥:導痰湯。

本方以半夏燥濕降逆, 茯苓健脾燥濕, 濕去痰無以生, 陳皮利氣, 甘草益脾, 脾旺能勝濕, 利氣則痰無滯留, 此二陳湯意;制南星以治風痰, 枳殼理氣降逆寬中。 全方合用具有燥濕豁痰、理氣開鬱之功;應用時, 再加皂莢宣壅去垢, 導滯以通竅, 硼砂除熱痰散結, 生白芍、生石決明滋養陰血、平肝潛陽, 則可增豁痰熄風之效。 肝陽亢者, 加天麻、羚羊角粉、珍珠粉以平肝潛陽。 肝火甚者, 加夏枯草、龍膽草清肝瀉火。 大便秘結者, 加大黃通腑瀉熱。

本證亦可用化痰透腦丸, 藥用九制南星25G, 天竺黃100g、煨皂角5g、麝香4s。 琥珀50g、郁金50g、半夏50g、蛇膽陳皮50g、遠志肉100g、珍珠10g、沉香50g、石花菜100g、海膽50g,

共為細面, 制大蜜丸, 每服1丸, 1日3次, 白開水送服。 本方有理氣解鬱、豁痰開竅之功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