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每逢月經來潮前或行經時面目或肢體浮腫, 經後自然消退者, 稱為“經行浮腫”。 本病一般在月經來潮前3~5天即開始浮腫, 經淨後浮腫消退。 以育齡婦女多見。 中藥治療效果好, 屬中醫的經行前後諸證範圍, 相當於西醫的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經行浮腫主要病因病理是脾腎陽虛, 水濕運化受困。 也有肝鬱氣滯, 水濕宣洩不利。 在經期氣血下注沖任。 脾腎愈虛或氣血壅滯, 水濕泛溢肌膚而浮腫。 治療以健脾溫腎利水為主, 輔以調經, 如因氣滯者可予理氣行滯, 化溫消腫。
【辯證分型】
1、脾虛:經行面目四肢浮腫,
2、腎虛型:經行面肢浮腫, 下肢尤甚, 按之凹陷不起, 腰骶冷痛, 大便溏薄, 月經後期, 量少色淡。 苔薄, 舌淡, 脈沉弱。
3、氣滯:經前或經行面目及四肢腫脹, 隨按隨起, 少腹脹痛, 經行不暢, 經色偏暗。 苔薄膩或白膩, 脈弦。
【分型治療】
1、脾虛治法:健脾滲濕, 調經消腫。
方藥:五皮飲加減。
白術15克 茯苓皮12克 陳皮6克 生薑皮5克 大腹皮12克 冬葵子12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木香6克 桂枝5克加減:浮腫甚, 伴乏力者, 加黨參10克、黃芪12克;大便溏薄者, 去當歸, 加山藥10克、扁豆衣10克、肉桂2.5克(後下);經行量多者, 加仙鶴草30克、旱蓮草15克、黃芪15克、小薊草12克、生蒲黃12克(包煎)。
2、腎虛治法:溫腎利水, 調經消腫。
方藥:真武東加減。
茯苓20克 白術15克 白芍12克 熟附片9克(先煎)生薑9克 仙靈脾9克 巴戟天9克豬苓12克 當歸9克 澤瀉10克 小茴香9克陳皮6克加減:骶腰冷痛較甚者, 加杜仲10克、菟絲子12克、鹿角膠12克(烊沖)、懷牛膝9克;大便溏薄者, 去當歸, 加丹參10克、赤芍12克以調經;乏力者, 加黃芪15克、黨參12克。
3、氣滯治法:健脾理氣, 調經消腫。
方藥:天仙藤散加減。
天仙藤15克 制香附9克 陳皮6克 甘草3克 烏藥10克 木瓜9克 生薑皮9克 檳榔9克 桑白皮12克 當歸9克 白術9克 川芎6克加減:經前乳脹者, 如柴胡9克、八月劄9克、郁金9克;經行不暢, 少腹脹痛者, 加赤芍12克、澤蘭葉10克、紅花6克、路路通9克;浮腫較嚴重者, 加澤瀉12克、車前子10克(包煎)、防風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