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候表現:咳嗽反復不已,
以清晨為主,
痰白清稀,
面色蒼白,
自汗畏寒,
氣短懶言,
語聲低微,
納穀不香,
舌淡嫩,
邊有齒痕,
脈微細。
病因病機:肺虛腠理不密,
肺失清肅,
故咳嗽反復不愈,
自汗畏寒,
反復感冒。
脾氣虛水泛為濕,
釀液成痰,
故吐痰色白而清稀,
納穀不香。
脾肺氣虛,
故面色蒼白,
氣短懶言,
語聲低微。
舌淡嫩,
邊有齒痕,
苔薄白,
脈細弱,
為氣虛之象。
治則治法:健脾益氣。
處方:人參五味子東加減。
出處:《中醫兒科學》·第一章常見病證(篇)·第二節咳嗽(章)
原文:氣虛咳嗽症狀咳嗽反復不已,
以清晨為主,
痰白清稀,
面色蒼白,
自汗畏寒,
氣短懶言,
語聲低微,
納穀不香,
舌淡嫩,
邊有齒痕,
脈微細。
證候分析肺虛腠理不密,
肺失清肅,
故咳嗽反復不愈,
自汗畏寒,
反復感冒。
脾氣虛水泛為濕,
釀液成痰,
故吐痰色白而清稀,
納穀不香。
脾肺氣虛,
故面色蒼白,
氣短懶言,
語聲低微。
舌淡嫩,
邊有齒痕,
苔薄白,
脈細弱,
為氣虛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人參五味子東加減。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等、甘草補氣健肺,
五味子、麥冬、生薑、大棗調和營衛。
有痰者,
加半夏、陳皮止咳化痰;自汗畏寒,
氣短懶言者,
加黃芪、桂枝、白芍補氣建中;咳久者,
加訶子、百部斂肺止咳;挾寒飲者,
加乾薑溫中化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