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口瘡病因與診斷

口瘡是指以口腔內粘膜、舌、唇、齒齦、上齶等處發生潰瘍為特徵的一種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 口瘡發生於口唇兩側者, 又稱燕口瘡;滿口糜爛, 色紅作痛者, 又稱口糜。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口炎。 任何年齡均可發生, 以2-4歲的小兒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可單獨發生, 也常伴發於其他疾病之中。 小兒口瘡一般預後良好;若失治、誤治, 體質虛弱, 可導致重症, 或反復發作, 遷延難愈。

《素問·至真要大論》已有“火氣內發, 上為口糜”的記載, 《諸病源候論·口瘡候》亦有“小兒口瘡, 由血氣盛, 兼將養過溫, 心有客熱熏上焦, 令口生瘡也”的論述,

指出心經熱盛, 發生口瘡。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說:“風毒濕熱, 隨其虛處所著, 搏於血氣, 則生瘡瘍……若發於唇裡, 連兩頰生瘡者, 名曰口瘡;若發於口吻兩角生瘡者, 名曰燕口。 ”指出本病是由感受風毒濕熱所致, 由於發病部位不同, 而有口瘡與燕口瘡之稱。

病因病理

小兒口瘡, 多由風熱乘脾, 心脾積熱, 虛火上炎所致。 主要病變在脾與心, 虛證常涉及於腎。 風熱乘脾者, 因外感風熱之邪, 外襲於肌表, 內乘於脾胃。 脾開竅於口, 胃絡於齒齦, 風熱毒邪侵襲, 引動脾胃內熱, 上攻於口, 使口腔粘膜破潰, 發為口瘡。 若夾濕熱, 則兼見口腔糜爛。

心脾積熱者, 因調護失宜, 餵養不當, 恣食肥甘厚膩, 蘊積生熱;或喜吃煎炒炙, 內火偏盛,

邪熱內積心脾, 循經上炎口腔, 發為口瘡。

虛火上炎者, 因小兒“腎常虛”, 若久患熱病, 或久瀉不止, 津液虧耗, 腎陰不足, 水不制火, 虛火上浮, 熏灼口舌, 發生口瘡。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點, 大小不等, 甚至滿口糜爛, 疼痛流涎。

2、外感引起者, 初起有時可見口腔皰疹, 繼則破潰成潰瘍, 常伴發熱, 頜下淋巴結腫大。

3、發病多與發熱疾患或飲食失調有關。

4、血象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或正常。

二、鑒別診斷

鵝口瘡多發生于初生兒或體弱多病的嬰幼兒, 口腔粘膜上出現白屑而不是潰瘍, 周圍有紅暈, 疼痛不明顯。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