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食積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傷乳、傷食母乳餵養或牛奶餵養的嬰兒發病者為傷乳, 嘔吐或大便中可見較多的乳凝塊;普通飲食的幼兒發病者為傷食, 多有較明顯飲食不節史, 嘔吐物或大便中可見較多的食物殘渣。

2、辨虛實病程短, 脘腹脹痛拒按, 或伴低熱, 哭鬧不安, 多屬實證;病程較長, 脘腹脹滿喜按, 神疲形瘦, 多屬虛中夾實證。

二、治療原則

乳食內積之實證以消食導滯為主。 脾虛夾積之虛中夾實證以健脾消食, 消補兼施為法, 積重而脾虛輕者, 宜消中兼補法;積輕而脾虛甚者, 則用補中兼消法, 扶正為主, 消積為輔,

正所謂:“養正而積自除”。

食積的治療, 除內服藥外, 推拿及外治療法亦常運用。

三、分證論治

1、乳食內積

證候:乳食不思, 食欲不振或拒食, 脘腹脹滿, 疼痛拒按;或有噯腐惡心, 嘔吐酸餿乳食, 煩躁哭鬧, 夜臥不安, 低熱, 肚腹熱甚, 大便穢臭, 舌紅苔膩。

分析:乳食內積, 氣機鬱滯, 故脘腹脹滿, 疼痛拒按。 胃腸不適, 則夜臥不安, 煩躁哭鬧。 中焦積滯, 胃失和降, 氣逆於上, 則乳食不思, 食欲不振或拒食, 噯腐惡心, 嘔吐酸餿乳食;腐穢壅積, 脾失運化, 則大便穢臭。 中焦鬱積化熱, 則有低熱, 肚腹熱甚。 舌紅苔膩為乳食內積實證之象。

治法:消乳消食, 化積導滯。

方藥:消乳丸或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於、麥芽消食化積, 陳皮、香附、砂仁理氣消滯, 茯苓、半夏健脾化濕、消脹除滿,

連翹清解鬱積之熱。 脘腹脹滿疼痛加厚樸、枳實行氣消滯寬中;便秘加木香、檳榔消積導滯;重者暫加大黃通腑;嘔吐甚者, 加薑竹茹清胃降逆止嘔;低熱、舌紅、苔膩微黃, 加胡黃連消積清熱。

2、脾虛夾積

證候:神倦乏力, 面色萎黃, 形體消瘦, 夜寐不安, 不思乳食, 食則飽脹, 腹滿喜按, 嘔吐酸餿乳食, 大便溏薄、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 舌淡紅, 苔白膩, 脈沉細而滑。

分析:脾胃虛弱, 中氣不運, 不能化生精微變為氣血, 濡養機體, 則見神倦乏力, 面色萎黃, 形體消瘦, 唇舌色淡。 脾胃虛弱, 運納失職, 乳食積滯, 氣機不暢, 故不思乳食, 食則飽脹, 腹滿喜按, 上則嘔吐酸餿乳食, 下則大便溏薄酸臭夾不消化物。 胃不和則臥不安。 苔白膩,

脈沉細而滑, 皆為脾虛夾積之所致。

治法:健脾助運, 消補兼施。

方藥:健脾丸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健脾益氣, 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導滯, 枳實、陳皮理氣消脹, 虛實兼顧, 消補並施。 苔膩、納呆, 加藿香、砂仁化濕醒脾;舌淡、腹脹、便溏, 加炮姜、厚樸、蒼術溫中運脾。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王氏保赤丸每服1/3-1支, 1日2-3次。 用於乳食內積證。

2、枳實導滯丸每服2-3g, 1日2-3次。 用於食積重且化熱便秘者。

3、小兒香橘丹每服2-3g, 1日2-3次。 用於脾虛夾積證。

4、小兒健脾丸每服2-3g, 1日2—3次。 用於脾虛夾積證。

二、單方驗方

1、炙雞內金30g, 研細末。 每次1g, 每日2-3次, 開水沖服。 用於乳食內積證。

2、炒黑白醜、炙雞內金各等份, 共研細末。 每次0.5—1, 每日2次, 開水沖服。 用於乳食內積便秘者。

三、藥物外治

1、玄明粉3g, 胡椒粉0.5g, 共研細末。

填人臍中, 外蓋油布或油紙, 覆蓋消毒紗布, 膠布固定, 每日換藥1次。 用於食積較重之實證。

2、炒大黃30g, 芒硝20g, 研粗末。 混和裝入布袋, 外敷患兒臍腹部。 用於食積腹脹腹痛便秘者。

3、酒糟100g, 入鍋內炒熱, 分2次裝袋, 交替放腹部熱熨, 每日1次, 每次2—3小時。 用於脾虛夾積者。

四、飲食療法

1、白蘿蔔500g, 切成細絲擠出汁, 燉熱後內服。 每日1劑, 分2次服。 用於食肉過多而致的食積。

2、檳榔10g, 金橘3只。 二味打碎入鍋, 水煎20分鐘, 取汁加白糖適量調味。 每日數次, 代茶飲。 用於小兒食積兼有氣滯者。

五、推拿療法

推揉板門100次, 清大腸100次, 揉按中脘100次, 分推腹陰陽50次, 摩腹2分鐘, 揉按足三裡100次, 推七節骨100次, 推脊10次, 捏脊3—5次。 乳食內積者, 加掐四縫10次, 拿肚角3-5次, 或配合刺四縫。 脾虛夾積者,

加補脾土100次, 運水人土100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