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六聖丸、當歸散、百傷飲、勻氣散、烏犀丸。
證候表現:致頭疼面黃身熱, 眼胞微腫, 腹痛膨脹, 足冷肚熱, 喜睡神昏, 飲食不思, 或嘔或噦, 口噫酸氣, 大便醙臭。
病因病機:皆因乳哺不節, 過餐生冷堅硬之物, 脾胃不能克化, 積停中脘, 外為風寒所襲。 或因夜臥失蓋。 致頭疼面黃身熱, 眼胞微腫, 腹痛膨脹, 足冷肚熱, 喜睡神昏, 飲食不思, 或嘔或噦, 口噫酸氣, 大便醙臭, 此為陳積所傷。
處方:如覺一二日, 先以百傷飲(外感)發表, 次當歸散(潮熱)水薑煎服, 溫動積滯, 方下烏犀丸、六聖丸, 重與寬利, 後用勻氣散(疝)調補。
出處:《幼科證治準繩》·集之八脾臟部(下)(集)·積(篇)
原文:〔曾〕凡嬰孩所患積證, 皆因乳哺不節, 過餐生冷堅硬之物, 脾胃不能克化, 積停中脘, 外為風寒所襲。 或因夜臥失蓋。 致頭疼面黃身熱, 眼胞微腫, 腹痛膨脹, 足冷肚熱, 喜睡神昏, 飲食不思, 或嘔或噦, 口噫酸氣, 大便醙臭, 此為陳積所傷。 如覺一二日, 先以百傷飲(外感)發表, 次當歸散(潮熱)水薑煎服, 溫動積滯, 方下烏犀丸、六聖丸, 重與寬利, 後用勻氣散(疝)調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