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滯是指小兒乳食不節,
停滯中脘,
食積不化所致的一種脾胃病證。
小兒乳食不知自節,
或餵養不當,
乳食無度,
或過食肥膩生冷不消化食物,
皆可損傷脾胃。
胃主受納,
為水穀之海;脾主運化,
為氣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受傷,
受納運化失職,
升降失調,
乳食停滯,
積而不消,
乃成積滯。
病後體虛,
脾胃虛弱,
也可導致乳食不化,
夾滯成疾。
積滯與傷食、疳證關係密切。
傷於乳食,
日久不消,
可變成積,
積久不化,
鬱而生熱,
耗傷津液可轉化成疳,
故有“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之說。
它應屬於西醫學慢性消化功能紊亂,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不思飲食,
食而不化,
腹部脹滿,
大便不調等。
因為按照中醫的說法,
導致積滯的原因有脾胃損傷和脾胃虛弱兩種;另一方面,
氣虛按中醫術語來講,
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
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
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
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
用通俗地話講,
氣虛可能帶來:容易出汗、全身乏力、精神萎頓、頭昏耳鳴、痰多或有水腫,
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
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在這裡,
可以看出,
氣虛是因,
臟腑虛弱是果,
臟腑虛弱則導致胃腸“積滯”等症。
如果說“氣虛無積滯者”,
那意思應該是有“氣虛”這個“因”存在,
卻還沒有“積滯”的狀態現象,
因為氣虛可以是有上述列舉的現象,
但不一定都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