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疳證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病因疳證的病因有飲食餵養不當, 多種疾病影響及先天稟賦不足等, 臨床上多種原因互相摻雜, 應首先辨別其主要病因, 掌握重點, 以利指導治療。

2、辨輕重虛實疳證之初期, 症見面黃髮稀, 易發脾氣, 多見厭食, 形體消瘦, 症情尚淺, 虛象較輕;疳證發展, 出現形體明顯消瘦, 並有肚腹膨脹, 煩躁激動, 嗜食異物等, 症情較重, 為本虛標實;若極度消瘦, 皮膚乾癟, 大肉已脫, 甚至突然虛脫, 為疳證後期, 症情嚴重, 虛極之證。

3、辨兼證疳證的兼證主要發生在於疳階段, 臨床出現眼疳、口疳、疳腫脹等。 皮膚出現紫癜為疳證惡候,

提示氣血皆幹, 絡脈不固。 疳證後期幹疳階段, 若出現神萎面黃, 杳不思納, 是陰竭陽脫的危候, 將有陰陽離絕之變, 須特別引起重視。

二、治療原則

疳證的治療原則總以顧護脾胃為本。 如飲食尚可, 則胃氣尚存, 預後較好;如杳不思納, 則脾胃氣竭, 預後不良。 正所謂:“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 臨床根據疳證的不同階段, 採取不同的治法, 疳氣以和為主, 疳積以消為主或消補兼施, 幹疳以補為主。 出現兼證應當隨證治之。

三、分證論治

主證:

1、疳氣

證候:形體略較消瘦, 面色萎黃少華, 毛髮稀疏, 食欲不振, 或能食善饑, 大便於稀不調, 精神欠佳, 易發脾氣, 舌淡紅, 苔薄微膩, 脈細。

分析:脾胃失健, 水穀精微化生氣血不足, 形體失於充養,

故見形瘦, 面色少華, 毛髮稀疏, 精神欠振。 脾胃失和, 則飲食不香, 甚則厭食;清氣不升則便溏, 濁氣不降則便秘, 故大便時幹時稀。 若胃火偏亢則能食善饑;脾虛肝旺則易發脾氣。

治法:和脾健運。

方藥:資生健脾丸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山藥益氣健脾, 茯苓、薏苡仁、澤瀉健脾滲濕, 藿香、白蔻仁醒脾開胃, 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助運。 腹脹噯氣, 厭食, 苔厚膩者, 去黨參、白術、山藥, 加蒼術、陳皮、雞內金運脾燥濕, 理氣寬中, 消食助運。 大便溏加少量炮姜溫運脾陽;大便幹加決明子、萊菔子潤腸通便;能食善饑, 易發脾氣, 加胡黃連、決明子清火除煩。

2、疳積

證候:形體明顯消瘦, 面色萎黃無華, 肚腹膨脹, 甚則青筋暴露, 毛髮稀疏如穗, 精神不振或易煩躁激動,

睡眠不寧, 或伴揉眉挖鼻, 咬指磨牙, 動作異常, 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 舌淡, 苔薄膩, 脈沉細。

分析:本證多由疳氣發展而來, 積滯內停, 壅滯氣機, 阻滯腸胃, 或夾有蟲積, 導致脾胃為病, 屬於虛實夾雜的證候, 其本為虛, 其標為實, 形瘦面黃為虛, 腹大膨脹為實。 疳之有積無積, 在於腹之滿與不滿, 腹滿者多有積滯。 蟲積者腹中可捫及索條狀痞塊, 推之可散;食積者脘腹脹滿, 叩之音實;氣積者大腹脹滿, 叩之如鼓;血積者右肋下痞塊質硬, 腹脹青筋顯露。 病久脾虛, 氣血生化乏源, 故形瘦面色無華, 發稀結穗。 胃有虛火, 脾虛失運, 即胃強脾弱, 則多食多便, 飲食不為所養而消瘦。 心肝之火內擾, 則睡眠不寧, 脾氣急躁易怒。

治法:消積理脾。

方藥:消疳理脾東加減。 常用藥:三棱、莪術化瘀破積, 蕪荑、檳榔、使君子殺蟲消積, 青皮、陳皮理氣燥濕和中, 黃連、胡黃連、燈心清火除煩, 麥芽、神曲消食導滯助運, 甘草調和諸藥。 若無蟲積, 去蕪荑、使君子;食積為主, 加蒼術、雞內金運脾消積;腹脹疼痛加枳實、木香行氣止痛;脾虛多、食積少, 加黨參、白術、山藥健脾益氣, 或用肥兒丸加減;性情急躁易怒, 動作異常, 加決明子、鉤藤、白芍清火柔肝;飧泄清谷加炮姜、肉果溫運脾陽;舌紅, 苔剝, 口幹者, 去黃連, 加石斛、沙參、麥冬養陰生津。

3、幹疳

證候:極度消瘦, 呈老人貌, 皮膚乾癟起皺, 皮包骨頭, 精神萎靡, 啼哭無力且無淚, 毛髮乾枯, 腹凹如舟, 杳不思納, 大便稀溏或便秘, 時有低熱, 口唇乾燥, 舌淡或光紅少津,

脈沉細弱。

分析:本證為疳之重候, 出現於疳之後期, 皆由脾胃衰敗, 津液消亡, 氣血俱虛所致。 , 脾虛氣衰, 故精神萎靡, 啼哭無力;胃氣衰敗, 則杳不思納;脾虛不運, 則大便稀溏;陰液耗竭, 上則口唇乾燥、啼哭無淚、舌光紅少津, 下則腸失濡潤而便秘;陰虧生內熱, 則時有低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東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補氣健脾, 當歸、熟地、白芍滋陰養血, 川芎行氣活血以冀氣血遊布全身。 面舌淡, 脾陽虛者, 去熟地、白芍, 加炮薑、附子溫陽助運;舌幹紅, 無苔, 加烏梅、石斛、麥冬酸甘化陰;杳不思納加陳皮、砂仁、焦山楂鼓舞胃氣, 醒脾助運;時有低熱, 汗出不溫者, 合桂枝龍骨牡蠣東加減治療。

兼證:

出現於疳積重證和幹疳階段,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眼疳

證候:兩目乾澀,畏光羞明,時常眨眼,眼角赤爛,目睛失澤,甚則黑睛混濁,白睛生翳,夜晚視物不清等。

分析:脾病及肝,肝之陰血不足,不能上榮於目,故兩目乾澀,畏光羞明,目睛失澤,黑睛混濁,白睛生翳,夜晚視物不清;肝陰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爛;土虛木旺,則時常眨眼。

治法:養血柔肝,滋陰明目。

方藥:石斛夜光丸加減。常用藥:石斛、天冬、麥冬、生地、枸杞子滋補肝腎,青葙子、菊花、黃連清熱瀉火明目,牛膝引火下行,茯苓益氣健脾,川芎、枳殼行氣活血。夜盲加服羊肝丸。

2、口疳

證候:口舌生瘡,口腔糜爛,穢臭難聞,面赤唇紅,煩躁哭鬧,小便黃赤,或發熱,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分析: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苗,疳證日久,脾病及心,心火上炎,薰蒸口舌,故口舌糜爛生瘡,發為口疳。心火上炎,則面赤唇紅,煩躁哭鬧;心熱移於小腸,則小便黃赤。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瀉心導赤東加減。常用藥:黃連、燈心草、朱茯苓、甘草梢清熱解毒瀉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葉、連翹清心除煩,生地、玄參、麥冬滋陰涼血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黃散搽口腔患處。

3、疳腫脹

證候:足踝、目胞浮腫,甚則四肢浮腫,按之凹陷難起,小便短少,面色無華,全身乏力,舌質淡嫩,苔薄白。

分析:疳證日久,脾氣虛弱,中陽不振,水濕不運,泛溢肌膚,而致足踝、目胞、四肢浮腫,按之凹陷難起,小便短少;面色無華、全身乏力,舌淡嫩,苔薄白,均為脾虛氣弱之象。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加減。常用藥:黃芪、白術、甘草補氣健脾,桂枝溫陽通經,茯苓、豬苓、澤瀉、防己健脾滲濕利水,生薑、大棗和中安胃,調和營衛。四肢不溫,腰以下腫甚,偏于腎陽虛者,加附子、乾薑溫腎陽以利水,或用真武東加減治療。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健脾肥兒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於疳積脾虛夾蟲積者。

2、十全大補丸每服2-4g,1日3次。用於幹疳氣血兩虛者。

二、單方驗方

1、消疳丸三棱、莪術、炒五穀蟲、胡黃連、炒雞內金各30凹g,甘草2000g。上藥共研細末,過120目篩,水泛為丸。1歲以內每次2g,1—2歲3g,3歲以上5g,均每日3次,空腹服。用於疳積證。

2、雞肝1具(或豬肝30g),蒼術6g,煮熟,食肝喝湯。每日1次,連服2周。用於眼疳。

三、推拿療法

推三關,退六腑,推脾土,推板門,運土入水,揉陰陵泉,揉足三裡,分腹陰陽,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用於疳氣。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眼疳

證候:兩目乾澀,畏光羞明,時常眨眼,眼角赤爛,目睛失澤,甚則黑睛混濁,白睛生翳,夜晚視物不清等。

分析:脾病及肝,肝之陰血不足,不能上榮於目,故兩目乾澀,畏光羞明,目睛失澤,黑睛混濁,白睛生翳,夜晚視物不清;肝陰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爛;土虛木旺,則時常眨眼。

治法:養血柔肝,滋陰明目。

方藥:石斛夜光丸加減。常用藥:石斛、天冬、麥冬、生地、枸杞子滋補肝腎,青葙子、菊花、黃連清熱瀉火明目,牛膝引火下行,茯苓益氣健脾,川芎、枳殼行氣活血。夜盲加服羊肝丸。

2、口疳

證候:口舌生瘡,口腔糜爛,穢臭難聞,面赤唇紅,煩躁哭鬧,小便黃赤,或發熱,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分析: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苗,疳證日久,脾病及心,心火上炎,薰蒸口舌,故口舌糜爛生瘡,發為口疳。心火上炎,則面赤唇紅,煩躁哭鬧;心熱移於小腸,則小便黃赤。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瀉心導赤東加減。常用藥:黃連、燈心草、朱茯苓、甘草梢清熱解毒瀉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葉、連翹清心除煩,生地、玄參、麥冬滋陰涼血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黃散搽口腔患處。

3、疳腫脹

證候:足踝、目胞浮腫,甚則四肢浮腫,按之凹陷難起,小便短少,面色無華,全身乏力,舌質淡嫩,苔薄白。

分析:疳證日久,脾氣虛弱,中陽不振,水濕不運,泛溢肌膚,而致足踝、目胞、四肢浮腫,按之凹陷難起,小便短少;面色無華、全身乏力,舌淡嫩,苔薄白,均為脾虛氣弱之象。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加減。常用藥:黃芪、白術、甘草補氣健脾,桂枝溫陽通經,茯苓、豬苓、澤瀉、防己健脾滲濕利水,生薑、大棗和中安胃,調和營衛。四肢不溫,腰以下腫甚,偏于腎陽虛者,加附子、乾薑溫腎陽以利水,或用真武東加減治療。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健脾肥兒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於疳積脾虛夾蟲積者。

2、十全大補丸每服2-4g,1日3次。用於幹疳氣血兩虛者。

二、單方驗方

1、消疳丸三棱、莪術、炒五穀蟲、胡黃連、炒雞內金各30凹g,甘草2000g。上藥共研細末,過120目篩,水泛為丸。1歲以內每次2g,1—2歲3g,3歲以上5g,均每日3次,空腹服。用於疳積證。

2、雞肝1具(或豬肝30g),蒼術6g,煮熟,食肝喝湯。每日1次,連服2周。用於眼疳。

三、推拿療法

推三關,退六腑,推脾土,推板門,運土入水,揉陰陵泉,揉足三裡,分腹陰陽,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用於疳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