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旋耳瘡的病因與診斷

旋耳瘡, 是因風熱濕邪犯耳或血虛生風化燥, 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繞耳周而發的濕瘡。 本病有急、慢性之分。 急者多見於嬰幼兒, 因其黃水淋漓, 浸淫成瘡, 故又名黃水瘡、月蝕瘡。

病因病機

1、胎毒未盡, 上熏於耳:孕母飲食失節, 過食肥甘之品, 釀濕生熱, 內結於胎兒, 加之育母進食脂膩, 嬰幼兒脾胃嬌弱, 運化失職, 濕毒浸淫, 複感風熱濕邪, 上攻耳竅, 發為本病。

2、風熱濕邪, 浸漬於耳:多因接觸某些刺激物、鄰近部位之濕瘡蔓延至耳部, 或因膿耳之膿液浸漬而誘發, 以致濕熱邪毒積聚耳竅, 引動肝經之邪火, 循經上犯,

風熱濕邪蒸灼耳部肌膚而為病。

3、血虛生風, 化燥傷陰:病程日久, 脾失健運, 陰血耗傷, 兼之餘邪滯留, 滲液淋漓不幹, 津液耗傷, 導致血虛生風, 風盛化燥, 耳部肌膚失于滋潤, 以致耳部皮膚粗糙、脫屑、皸裂, 纏綿難愈。

診斷

1、病史:可有外耳道流膿病史、家族過敏病史, 或有接觸某種物質等誘因或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等病史。

2、臨床症狀:外耳道、耳廓及其周圍皮膚瘙癢、灼熱感、微痛、流黃色脂水。 患兒可表現為拒乳哭鬧, 煩躁不安, 夜間尤甚。

3、局部檢查:外耳道口、耳甲腔、耳後溝, 甚至整個耳廓皮膚等患處出現邊界不清楚的片狀紅斑, 隨著病情發展, 在紅斑及周圍形成丘疹, 抓破後滲黃色脂水、結痂。 或見外耳皮膚增厚、粗糙、脫屑、皸裂, 甚則外耳道狹窄。

部分可見皮膚紅腫及疼痛, 耳後臖核腫痛。

4、其他:有家族或既往敏史的患者可做特異性變應原檢測, 有助於確定致敏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